宣告: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羊咩咩,快來吃葉子啦!” 12 月 17 日上午 10 點多,幼兒園的雞舍羊舍前回蕩著孩子們清脆歡快的笑聲。這是孩子們每日戶外活動的歡樂時光,他們如同歡快的小鳥,徑直奔向那片充滿生機的菜地,眼神中滿是好奇與期待,仔細察看著蔬菜們的生長態勢。只見他們動作嫻熟地摘下菜葉子,小心翼翼地喂向小羊和小雞,嘴裡還不時地和這些可愛的動物們輕聲打著招呼,那畫面溫馨而美好,彷彿一幅田園生活的畫卷在城市的角落裡徐徐展開。
此時,菜地裡的小麥、小番茄、胡蘿蔔、土豆、菜薹等農作物正茁壯成長,它們在陽光的照耀和孩子們悉心的照料下,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這些蔬菜都是依據季節的更迭而精心種植的應季品種,每一株都蘊含著大自然的節律與奧秘。而這一片獨特的菜地,不僅僅是為了增添幼兒園裡的一抹綠色,更是為了孩子們那意義非凡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及讓他們能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與神奇。新生路幼兒園用實際行動,為 “如何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真正地親近自然” 這一問題,給出了一份別具匠心的精彩答案。
陳婉楚園長還特別強調,他們在幼兒園的自然教育中引入了迴圈生態的先進理念。在這個小小的生態系統裡,蔬菜的葉子成為了動物們可口的食物,而動物們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後,又搖身一變成為滋養蔬菜生長的優質肥料。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他們始終堅守無害化的理念,摒棄了化學制品,而是採用自制的水肥和驅蟲水,這些天然的替代品不僅對環境友好,而且還能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瞭解自然的饋贈以及如何與土地和諧相處。孩子們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生物知識和環保理念,更在潛移默化中懂得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重要性。
除了勞動教育課,這片菜地還成為了孩子們眾多課程的靈感源泉和實踐基地,例如手工課、數學思維課、美術課等。潘老師深有感觸地說,孩子們的思維如同靈動的火花,充滿了奇思妙想。只要他們置身於菜地之中,就彷彿打開了知識的大門,能夠敏銳地觀察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小雞為什麼會飛出雞舍呢?”“雞舍積水了該怎麼解決呢?”“鴨受傷了要如何包紮呢?” 面對這些孩子們提出的天真無邪卻又充滿探索性的問題,老師們在解答的過程中,巧妙地培養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潘老師笑著說,因為有了這片菜地,有了這麼多鮮活的動物和植物,教學過程都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甚至都不再需要預設情境了,孩子們在自然的課堂裡就能自主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小三班的李老師則主要負責帶領孩子們製作水肥。她向孩子們傳授了一種既環保又有趣的方法 —— 用水果皮來製作肥料。孩子們圍在老師身邊,眼睛裡閃爍著好奇的光芒,看著水果皮在老師的操作下逐漸變成滋養蔬菜的神奇水肥。李老師耐心地解釋道:“我們用水果皮製作的水肥,不僅能夠為蔬菜提供充足的養分,實現資源的迴圈再利用,還能大大減少垃圾的產生,為保護環境貢獻一份力量哦。而且,這個過程充滿了樂趣,大家是不是都很期待再次施肥呢?” 孩子們紛紛點頭,他們對施肥充滿了熱情,總是盼望著下一次施肥的時刻快點到來。透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如何製作環保肥料,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種養迴圈的奧秘以及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一顆綠色環保的種子。
孩子們給那隻小羊取名為 “羊咩咩”,還為它精心製作了 “身份證”,彷彿它是幼兒園裡一位特殊的小夥伴。到了 10 月,天氣逐漸轉涼,孩子們擔心動物們會受寒,便主動提出要給它們建造溫暖的房舍。這一想法得到了家長們的積極響應,他們紛紛摩拳擦掌,加入到孩子們的隊伍中來,一起幫忙設計和搭建動物房舍。
為了慶祝 “羊咩咩” 的新家 —— 羊舍順利落成,孩子們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們不僅全程參與了羊舍的設計、搭建與裝飾,還自發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喬遷宴,將種養迴圈與生態文明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阮老師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從羊舍的設計方案開始,小朋友們就展現出了令人驚歎的創造力和無與倫比的團隊協作精神。他們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羊舍的形狀、顏色、大小,甚至細緻到窗戶的位置和數量。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小朋友們對‘羊咩咩’深深的愛護之情。” 喬遷宴當天,孩子們還特意為 “羊咩咩” 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 一籃新鮮的蔬菜葉子,這可是他們親手種植的,這份禮物不僅僅是食物,更是 “種養迴圈” 理念的生動體現,象徵著孩子們對自然生態迴圈的初步理解與實踐。
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盛連喜曾深刻指出,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旨在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素養能力的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早在 2019 年,教育部就大力號召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的全過程,因為生態文明教育絕非僅僅侷限於課程教育,它更是一種生活教育和行動能力的培養。陳婉楚園長表示,生態文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抓手,目前學校還有相關課題正在深入開展,他們力爭讓生態文明教育成為孩子們豐盈內心、健康成長的堅實底氣。陳園長還滿懷憧憬地說:“孩子們都特別喜歡餵魚,未來我們還打算建一個魚塘,實現魚菜共生,讓種植養殖真正形成一個完整的迴圈體系,讓孩子們能夠更全面地感受自然生態的魅力與神奇。”
對於幼兒園開展的種地活動,家長們紛紛表示大力支援。許多爺爺奶奶更是自發地成為了孩子們的生態指導員,憑藉他們豐富的生活經驗,幫助、指導孩子們一起完成種養活動。汪女士的小兒子就在這所幼兒園就讀,她欣喜地發現,自從兒子在學校參與種菜活動後,就認識了許多以前從未見過的蔬菜,還知道了蔬菜需要澆水施肥才能茁壯成長。以前兒子可是個挑食的小傢伙,對蔬菜總是避而遠之,吃飯還得大人喂,可現在卻完全變了樣,不僅不挑食了,還能自己乖乖吃飯,不再剩飯。“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有一次我在家裡擇菜,把外圈帶蟲眼的葉子扔到垃圾桶裡了。他居然從垃圾桶裡翻出來給我,還一本正經地說把不好的部分扔掉,其他的部分還能吃呢。” 汪女士由衷地認為,沒有跟泥土打過交道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兒子在幼兒園裡的種菜經歷讓她感到無比欣慰,甚至省去了專門帶孩子去農家樂體驗田園生活的環節。
劉女士的女兒在小三班,她告訴記者,女兒在接觸種菜活動之後,對身邊的植物都開始格外關注了。以前家裡在小區空地上種的橘子樹,女兒從不關心,現在卻主動提出要一起去摘橘子。暑假的時候,女兒還心心念念想去幼兒園看護小動物,責任感爆棚。“孩子雖然小,但他們其實什麼都懂,關心自然的種子就是要在他們小的時候種下。不只是種菜、餵羊,上次孩子去聽了江豚的講座,回來就告訴我說,白豚已經沒有了,我當時真的很驚訝。” 劉女士說道。
彤彤外婆也是生態指導員中的一員,她有著多年的種菜經驗,在幼兒園菜地的建設過程中全程參與,她覺得自己彷彿也藉此機會重溫了那段美好的種菜生活。“讓孩子從小認識土地,認識自然,認識動植物生長發育的規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不能讓孩子們都以為大米是從超市裡來的呀。” 彤彤外婆感慨地說。
在新生路幼兒園這片小小的天地裡,孩子們用他們純真的心靈和稚嫩的雙手,譜寫著一曲城市與田園交融的美妙樂章。他們在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份責任與擔當。這一場城市幼兒園裡的田園詩,正以它獨特的魅力,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也為現代教育中的自然教育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和深思的典範。
(免責宣告)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