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收到一位粉絲的來信:
老師,我真的太痛苦了。
五年前,我產後體重從90斤飆升到130多斤,怎麼減都減不下來。
肚子上的妊娠紋讓我每次都不敢看鏡子裡的自己,甚至恨不得砸了鏡子。
而且,之前月子沒坐好,身體變差了好多。
經常感覺整個人像被抽乾了精血,身體完全沒有了生命力,漏尿的問題至今也沒改善。
老公經常對我皺眉,見我看他,又小聲說“辛苦了”。
可是每次我哭了,他從不安慰我,反而默默走出房間。
我提議讓他回到臥室睡,他卻堅決要睡次臥,說怕影響我休息。
我知道,他根本就是嫌棄我。
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他:“你是不是不想碰我了?”他沉默後說:“你該減肥了。”
我徹底崩潰了,我這些年改變到底是為了誰?
當初,明明是他爸媽堅持讓我生孩子,我沒辦法才生的,現在我生完孩子就沒價值了嗎?
我歇斯底里地哭喊、砸東西,他罵我,又離開了房間。
第二天,他給我轉了5000塊錢,說讓我去報個減肥營。說是為了我好,為我的健康著想。
呵,說得那麼好聽,他就是嫌棄我!
我甚至也嫌棄我自己!
我不知道為什麼就變成了這樣,我已經想離婚了。
可是生完孩子後,我就辭了工作,一直靠他生活。
我知道自己沒辦法馬上離開這個家。
但我真的太崩潰了,我覺得再這樣下去我會瘋的!!
老師,求你幫幫我吧,我該怎麼辦啊?
回信:
親愛的,首先感謝你的信任。
你能勇敢地講述自己的痛苦,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這一點非常重要。
對於生育後的女性來說,所面臨的困境並不只有身體上的改變:
身份關、關係關、家庭關,關關難過,卻又不得不過。
產後一年,是親密關係從二人模式到三人模式重新構造的重要一年,也是親密關係的關鍵節點,若是能夠跨越這個難關,關係之路會順遂很多;
但若是跨不過去,那些無法被接納的隔閡會一直存在,塑造出“消失的父親”、“逞強的女人”、“冷漠的家人“等多種負向角色。
讓隱形的矛盾衝突一直延續,一直迴圈。
為了緩和你的婚姻關係,也為了能夠幫助你自洽。
有以下三件客觀現實,我希望你能清醒地意識到。
不要指望男人能夠完全理解、共情女人
我相信,比起身體上的痛苦,你更大的痛苦在於:
明明你正在經歷身體失控般的鉅變,內心陷入黑暗的低谷,
而作為你最親近的伴侶,他不僅沒看到你需要關注與支援,更沒有看到你的恐慌和焦慮。
相反,他用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把自己隔離開了。
甚至指責你、評判、傷害你。
你希望丈夫能夠改變,能夠和你共情,和身處低谷的你站在一起。
可是親愛的,既然你問我怎麼辦,那我實話實說:
你這份期待,或許永遠都不能實現。
男女天生存在著思考、感受、應答、需要等方面的差異,即便面對的是同一件事情,男人也很難從生理層面、心理層面上與女人感同身受。
比如:
他們看到離婚後,艱難單親帶娃的女性,會可憐、同情。
但他們很難真的理解、尊重女性的決定,只會疑惑:
“她為什麼要這樣做?辛苦自己,又沒什麼用,又報復不了男方。”
而女性則能輕易體會到,這個單親媽媽在上一段婚姻中的寒心,以及離婚後的堅持與不容易。
他們聽到職場上女性因生育錯失晉升機會,會嘆息、遺憾。
但他們很難真的看見、體會女性的掙扎與犧牲,只會認同:
“這確實沒辦法,畢竟她要帶孩子。”
而女性則會深刻感受到,同為女性在職場與家庭責任之間所面臨的拉扯與無奈。
更別說像類似“生育”這種女性獨有的特殊經歷。
很多男人不僅不能真正理解女性在產後身心全方面失守的焦慮與恐慌,反而會拿它們開玩笑。
就像這位博主@孫銥,孕期經歷身體的變化,丈夫跟她開玩笑:
“這是你人生的巔峰。”
“但是胸部有點下垂了。”
“這是你最可愛的時候,因為你成了一個小胖球。”
她聽了以後很難受:
“作為我最親密的人,你應該是最理解我辛苦的人,卻用我在意的事跟我開玩笑。”
不少網友也在這條影片的評論區說出了自己的經歷:
“太理解了,我老公也是嘴欠,懷老二的時候,特別饞,他還總是在我面前用rap的節奏逗我,明明很在意身材、妊娠紋,他還跟我說隆個胸、紋個什麼就蓋住了。”
“我是生完二胎後,孩子爸爸總說我沒屁股、沒腰了,真的很難受。”
“前任也總拿我身材開玩笑,真的一點也不好笑。”
有的丈夫甚至還會用一種“道德式指正”的態度,向老婆理直氣壯地提出要求:
這些男性不能共情,也不能理解:
“我說的不是事實嗎?有什麼好難過的?”
“不就開個玩笑而已嘛?至於嗎?”
“我讓她注意身材管理,這不是為她好嗎?怎麼就罪大惡極了呢?”
你看,面對同一件事,男女感受、思考方式差異巨大,男性很難感同身受女性的痛苦。
如果你遇到可以看見你的痛苦,並且抱持你情緒的伴侶,恭喜你遇得良緣。
但是,在親密關係中“求而不得”卻是女性更常見的課題。
當伴侶無法觸控我們的心靈,無法共情我們的痛苦的時候。
女性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在給不出愛的人身上找愛,而是向內抱持自己,給自己更深的、穩定的愛。
看見自己內在的隱痛更重要
其實,不僅僅是“產後”的特殊時期;
生活中,每一件“戳到就痛”、“一點就炸”的事情背後,都隱藏著我們深深的創傷。
我有一個朋友,最討厭別人說她“胖”。
哪怕只是日常的寒暄,說上一句:
“你是不是最近胖了點?”
她也會覺得自己被冒犯,甚至突然發很大的火。
問她為什麼會這樣?
究其根本,是“胖”這個字,連上了她過去被嘲笑、被排擠、被羞辱、被孤立,甚至被父母也嫌棄的創傷經驗。
她沒辦法承受、消化自己內在脆弱、有困難的部分。
於是所有聽到“胖”的聲音,都變成了外在對自己的攻擊。
即便她早就擺脫了曾經的形象,也還是會為此而感到心悸、怨恨、自卑、難過。
所以,親愛的,當你被他人評判、貶低的時候,那些令你痛苦的表現、令你絕望的言語,是不是也聯結著你內在的某些創傷呢?
現在,我邀請你來回憶、感受下:
當孩子無論怎麼哄還是哭鬧時,聽到老公問你的那句:“這怎麼回事?”。
你最先感覺到的,是他對孩子的擔心與困惑?還是最先在內心湧出一種悶痛,一種強烈的不平衡感:
“一直是我在帶孩子,你能有我付出的多嗎?憑什麼質疑我?”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
前者,是單純對話的回應與感受。後者,在感受之外,還藏著我們對這種感受的“評判”與“解讀”。
“他這句話是不是在質疑我?”
“他是不是覺得我是個失敗的媽媽,連孩子都哄不好?”
正是這樣的評判與解讀,引發了你的怒火,讓你感到委屈,覺得對方在質疑自己。
而這些評判的聲音,則往往來源於我們過去創傷殘存在內心的恐慌與不安。
可能是“曾經,我因為不完美,被傷害、拋棄過”?
可能是“曾經,我因為被嫌棄,而承受過太多痛苦,不想再承受第二次”?
於是,看不見的內在脆弱,轉成了對外的攻擊,兩敗俱傷。
所以,親愛的,此刻我邀請你去看看你內在的這些隱痛吧。
然後你會發現,原來你一直在用從前的傷痛懲罰自己,將自己困在受害者的漩渦裡,重複從前的痛苦,無法自拔。
所以,覺察內在的苦,抱持受傷的自己,遠比獲得伴侶的理解更優先、也更重要。
那麼,若是我們找到了那些內在的創傷,我們如何能夠自洽呢?
這也是我想要告訴你的第三點。
擁有一份“無所謂”的底氣
當我們在無法得到伴侶的理解時,我們通常會有兩種型別的反應:
第一種,是對外表達攻擊。
我們可能將憤怒傾瀉出來,大喊大叫發脾氣、會砸東西;
甚至也說出一些傷害伴侶的話,從而和伴侶產生激烈的衝突;
然而,這種衝突帶有強烈的傷害性,時間長了,難免傷害親密關係;
第二種,則是像你一樣,將痛苦放在心裡,不斷內耗、反芻。
這實際上是把憤怒對準了自己:
“你看,你再也不會被捧在手心了。”
“你再也不會變回那個漂亮的自己了。”
“你再也不會被愛了。”
若是將這種自我攻擊深深內化成人格的一部分, 我們會變得越來越自卑、甚至神經衰弱,一點就炸,成為那個連自己也不喜歡的人,也再沒有能力愛自己、愛身邊的人。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相比伴侶如何回應你,我們更要重視、清晰自己需要什麼。
前文中博主的做法很有參考意義。
她找到自己的丈夫,詳細表達了自己的心理活動:
“你用我在意的事情跟我開玩笑,讓我覺得很難過,我本來就處於一個很脆弱的階段,我需要你更多的陪伴和支援。”
幸運的是,她的丈夫在聽到妻子的傾訴後,很快理解到了妻子的痛苦。
果斷寫了檢討書,對妻子表示道歉,發誓自己再也不會不顧慮妻子的情緒了。
這當然是我們喜聞樂見的結局。
如果,你的丈夫也是一位能夠有溝通空間,願意站在你的角度思考的人,不妨敞開心扉和他聊一聊。
甚至可以透過合理的情緒發洩,把你的不滿、焦慮,全部爆發出來。
當然,要注意這個過程中,不要過多地指責對方,而是深度地、清晰地表達你的內心活動,呈現你的需要,以及,你希望對方能夠為你做什麼。
但如果,你的丈夫不能夠與你共情,也沒有辦法提供你想要的情緒價值。
我有一點建議:
那就是,嘗試擁有“無所謂”的底氣。
這種“無所謂”,是一種對自我內在困境的看見與接納,是一種對自己的完整接納和尊重。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並不依賴於別人如何看待你,甚至對方的不理解和忽視,都無法左右你內心的寧靜時,你便擁有了“無所謂”的勇氣。
這種“無所謂”,是一種自我主體性、內在安全感和對自我的肯定,完全來源於自身。
你不再為了他人的評價而活,尤其是那些不理解、不支援你的人。
你不再被他們的言語和行動牽動情緒,而是堅定地守護自己的心靈和平衡。
這種“無所謂”,是學會不把自己的情感和自我價值寄託在任何一個外部因素上。
你可以全力以赴地經營婚姻,也可以適時放手去關注自我。
當你不再依賴別人來決定你的情緒,你會發現自己內心變得更加自由和堅強。
也許一開始,你會感覺自己做不到。
但沒關係,你可以先從小事開始假裝、扮演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做到“無所謂”了。
而當你真正做到這一點,你會發現生活越來越幸福、敞開、自由了。
一切發生,都是心境與體驗。
*本文由珂文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策劃丨小熊
編輯丨李小豆
副主編 | 花花
總 編 | 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