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小碗非著名專業吃貨「鄭鄭」。
冬天喝一碗熱騰騰的粥,很是舒服,鄭鄭尤其喜歡皮蛋瘦肉粥,經常點外賣或者在家裡煮。
皮蛋在一些地區,也被稱作「」「變蛋」。
咱國人對皮蛋是非常喜愛,煮粥、涼拌都可。
但在國外,它被 CNN 評為「外國人最不能接受的 10 種中國食物」的第一名,甚至被稱為「惡魔之蛋」,
之前在義大利,還有華人因賣皮蛋被查而登上了社會新聞,因為當地警方認為皮蛋「不適合人類食用」。
看來這一美味只能有緣人才能享用了。
不過好像每次我們吃皮蛋時,總有人在我們耳邊說:皮蛋不好啊!鉛中毒!有害物質多!
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1
皮蛋最困擾你的2大問題
其實皮蛋很冤!
很多人不吃皮蛋,是皮蛋本身的獨特口感。
而更多喜歡吃皮蛋的人,也很擔心皮蛋的這2個問題:
鉛含量超標問題,和皮蛋的顏色問題。
首先,傳統皮蛋的醃製確實需要用到「氧化鉛」,主要作用是為了堵住蛋殼上的小洞孔,阻止鹼進一步滲入而使蛋清融化。
這樣的“硬堵操作”,難免會讓皮蛋鉛含量超標。
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國家標準的要求,現在絕大多數正規廠家的皮蛋,都採用了「無鉛工藝」。
「無鉛工藝」可以將鉛含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 0.5 毫克/千克以下。
但:用了「無鉛工藝」的皮蛋≠不含鉛了。
所有的皮蛋中沒有絕對不含鉛的。
因為:
1:在國家標準中,每千克的皮蛋中,只要鉛含量不超過 0.5mg,就可以被稱為「無鉛」皮蛋。
2:鮮雞蛋本身和金屬助劑的雜質都可能有微量的鉛,這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很多人看著皮蛋那黑黝黝的顏色,實在難以下嘴,懷疑不僅沒營養,甚至還有毒。
這裡鄭鄭不得不為皮蛋伸冤了。
皮蛋的黑是正常的黑,也是它不能選擇的。
皮蛋在醃製過程中,其中的蛋白質進行了一輪分解與重組,經過褐變產生了深色物質,這過程是不會產生有毒物質的,大家完全不用擔心。
也不是所有的皮蛋都是黑黝黝的,所選的蛋品種和工藝不同,會導致皮蛋呈現不用的顏色,也有黃彤彤的哦。
另外,關於皮蛋的營養問題,誤解可就更深了。
一顆合格的皮蛋,不管是什麼顏色,即使其蛋白質經過了重組,但整體營養還是不錯的。
我們可以對比普通雞蛋、鴨蛋跟皮蛋的營養,三大主要營養素可見是沒差多少的。
2
皮蛋雖好吃,營養也不錯,
但要注意這3點
即使皮蛋的營養不錯,但我還是不建議大家日常吃太多,或者給小朋友吃皮蛋。
原因有3:
1
可能會有沙門氏菌感染的風險
我們都知道,雞蛋一定要煮熟了再吃,因為雞蛋經過高溫加熱,裡邊的蛋白質發生了變性,於人體來說是安全且好吸收的。
但皮蛋內的蛋白質雖也發生了變性,但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高溫加熱至熟」,它是透過化學方式變「熟」的,仍然存在沙門氏菌感染的風險。
2
皮蛋中的鈉含量偏高
皮蛋中的鈉含量比起生的鮮雞蛋、鮮鴨蛋高很多。
皮蛋的鈉含量是 542 毫克/100 克,差不多是鮮鴨蛋鈉含量的 5 倍,長期食用會造成額外的高鈉攝入。
不僅我們大人要適量吃,1 歲內的寶寶更不能吃,即使是 1 歲後的寶寶也應該少吃。
3
蛋殼上的黑斑,提醒你要注意其中的「銅元素」
蛋殼上的黑斑多,不一定是含鉛高,很有可能是含銅高哦!
氧化鉛不讓用了之後,有些商家為了縮短生產時間,往裡偷偷加「硫酸銅」,中間經過化學反應,從而在蛋殼上留下了斑點。
總而言之:
1.皮蛋中的營養還是有的,比起鮮雞蛋、鮮鴨蛋並不差;
2.皮蛋存在鈉含量偏高、含銅元素、有沙氏門菌汙染風險等問題,因此不建議給1歲以下的寶寶吃,1歲以上的寶寶和成人也儘量少吃。
寫在後面:
皮蛋雖好吃,但也要少吃哦,萬事過猶不及嘛~
如果您今天有收穫,別忘了給我們點個“在看”和“贊”支援一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