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諮詢:
川媽新年好。
這個新年我過得並不快樂。我之前很關注孩子的成績,也可能有點用力過猛,導致11歲的兒子出現了特別嚴重的叛逆現象。於是我從2025年元旦開始,就下定決心不再雞娃的學習成績了——課外班也不報了,媽媽牌作業也不佈置了,學校作業也強忍著不過問了。
我以為自己做到了這些,跟兒子的親子關係就能好轉,但是,目前我並沒有感到好轉的跡象。
兒子依然對我愛搭不理。昨天中午我去叫他吃飯,他可能一局遊戲還沒玩完,我不過多提醒了幾遍,他就不耐煩地讓我滾開!我感到特別受傷。
川媽,為什麼我都放下對他的要求了,親子關係還是這樣?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川媽解答:
在當今社會,“過度雞娃”確實是導致親子關係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且,這些壞的影響是漫長而深重的,不會一兩天就緩解,具體情況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來分析。
首先,不過度“雞娃”,確實可以對親子關係產生積極的影響
可能的積極影響之一:可以減少壓力和衝突
在“雞娃”過程中,孩子往往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例如,孩子可能要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每天都有繁重的作業任務。
這種高強度的學習安排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疲憊、焦慮等情緒。
當父母不再“雞娃”,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會減輕。
比如,孩子不再需要為了趕作業熬夜到很晚,也不用在週末奔波於各個輔導機構之間。
這樣,孩子的壓力會有所減輕,疲憊會有所消除,情緒也會更加穩定。尤其不會因為學習壓力而對父母產生牴觸情緒,親子之間的衝突也會相應減少。
父母自身也會因為不再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和學習進度,而減輕心理壓力。
這使得他們可以更加平和地與孩子相處,而不是總是以一種焦慮、急切的狀態去催促孩子學習。
可能的積極影響之二:增加親子互動質量
不再“雞娃”後,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可以一起進行其他活動。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參加戶外運動,像去公園散步、爬山或者騎腳踏車。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能夠有更多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父母孩子還可以一起參與一些親子手工活動,如製作手工藝品、烘焙小點心等。
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父母和孩子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親子之間的合作和默契會增強,從而提升親子關係的質量。
可能的積極影響之三: 尊重孩子個性,增進理解
當父母不再“雞娃”,他們會更少地用成績和學習成果來衡量孩子,而是有更多機會去觀察和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
例如,孩子可能對繪畫特別感興趣,但之前父母一直忙於讓孩子學習其他學科知識。
在不“雞娃”的情況下,父母可以支援孩子去學習繪畫,參加繪畫興趣班。
這種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而不僅僅是基於學習成績。
孩子會覺得自己被父母真正接納,從而更加信任父母,親子關係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親密。
但是,以上積極影響的產生,並不是父母決定“不雞娃”之後,就可以立刻產生的。
不雞娃,並不等於甩手不管孩子,而是把教育的重心從學習成績,轉移到親子陪伴、習慣培養、規則建立(尤其是電子裝置的使用規則)等其他方面。不然,孩子依然很難健康成長。
很多父母在不“雞娃”以後,親子關係也沒有明顯好轉,還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首先,父母並沒有真正轉變觀念。
對於一些長期處於“雞娃”模式的父母來說,他們的教育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即使他們意識到“雞娃”可能對孩子不好,但要完全改變這種觀念並不容易。
他們可能會在不“雞娃”後,仍然不自覺地對孩子進行學習監督,或者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期待。
比如,當孩子在學校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或者每天沒有學習足夠長的時間時,父母可能會忍不住臉色不好,語氣不好。
孩子也會敏感地覺察到,父母內心仍然把自己的學習放在第一位。
其次,孩子自身的轉變也需要時間
如果孩子在長期“被雞娃”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對學習的牴觸情緒或者其他心理問題,比如焦慮症、抑鬱情緒等,僅僅停止“雞娃”可能無法立刻解決這些問題。
孩子可能會因為之前的學習壓力積累而仍然對父母存在負面情緒。
例如,孩子可能會覺得父母之前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傷害,會在父母放鬆管控之後,出現一些“報復性”的行為。
所以,即使現在父母不再“雞娃”,孩子也需要時間去修復這種心理創傷,親子關係的改善也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最後,還有其他家庭因素的影響
親子關係不僅僅受到“雞娃”這一因素的影響。
家庭環境、父母婚姻關係等其他因素也會對親子關係產生作用。
如果家庭中存在其他矛盾,比如父母經常爭吵,那麼即使停止“雞娃”,親子關係也很難得到很好的改善。
因為孩子的成長會受到家庭整體氛圍的負面影響,當孩子無法感受到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所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他們也很難擁有良好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
總之,不“雞娃”為親子關係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要真正實現親子關係的變好,還需要父母、孩子以及整個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為一位母親,能意識到調整教育方式並致力於改善親子關係,這已經是積極的一步。
同時,我們也要接受關係的“U型修復曲線”——先經歷孩子的試探期(“媽媽真的變了嗎”),甚至短期的衝突增加,才會逐步回暖。
保持耐心,持續成長,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而放棄!
--------End---------
我是華川(川媽),一位心理諮詢師和家庭教育工作者。諮詢問題請加個人微信,Chuanma04.(已新增川媽微信的家長請不要重複新增)
作者簡介
華川(川媽),著有《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二胎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記》,《遊戲,破解教育難題的金鑰匙》,《婚姻關係的七道考題》。噹噹網、淘寶網等平臺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