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劉六七
步入深冬,開啟購物APP計劃添置幾件保暖內衣,卻被“肌底衣”“速熱衣”“恆溫衣”等眼花繚亂的新詞彙掀了個跟頭。
一款內衣表示添加了玻尿酸保溼原液,可以“以衣養膚,潤膚保暖”;還有產品號稱能夠“自發熱”,在打破能量守恆定律的同時,也擊碎了購物者過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
這些“保暖黑科技”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如何才能避免掉進商家的文字陷阱呢?
圖源:網路
首先,衣服之所以能保暖,是因為可以減少我們身體的熱量向環境中散失。當前,市面上大多數保暖科技也是基於這個基礎之上的。
熱量的傳遞主要有3種方式:傳導、對流和輻射。
熱傳導主要發生在固體之間,當不同物體或同一物體內部存在溫度差時,熱量就會透過分子、原子和電子的運動進行傳遞。在製作禦寒衣物時,我們一般會選用導熱效率比較低的材料,導熱率越低,熱量散失得就越慢。
冬天舔鐵欄杆時,舌頭和欄杆間會結上一層薄冰。金屬具有良好的導熱性,所以欄杆把熱量從薄冰帶走的速度,遠大於舌頭向薄冰供熱的速度,冰會越結越牢|圖源:網路
熱對流主要發生在流體之間,比如當一陣寒氣接近我們時,我們皮膚表面氣體的熱量就會傳遞到溫度更低的氣體裡。保暖服裝可以透過減少服裝內外空氣流動降低熱對流,從而減少熱量流失。
那製造一件理論上將皮膚表面空氣和外界空氣完全隔絕的衣服就能保溫了嗎?想象一下,一件“嚴絲合縫”的盔甲是不是也不太暖和的樣子,這是因為金屬的導熱率很高,所以 在製作保暖衣物時也要考慮熱傳導效應。
有人嘗試了冬天穿鎧甲,不僅不保暖還不透氣|圖源:Morden History TV
大多數服裝品牌都是基於這兩點來研發保溫科技的,比如某快時尚品牌的HeatTech技術。
HeatTech的面料由滌綸混紡、丙烯酸纖維和人造絲等組成。我們會出汗,當纖維吸收水分時,纖維分子中的親水基團與水分子結合,水分子的動能降低,同時轉換為熱能釋放出來。
非常細的纖維之間還存在著很多小氣穴,由於空氣是自然界中導熱率最低的物質,所以很多小氣穴組成了一個盾牌,將水分子釋放出來的熱量包裹住,從而實現有效保溫。
圖源:網路
其實所有纖維都可以透過吸溼來發熱,只是發熱的程度有所差異。羽絨服也是憑藉抓住足夠多的空氣來形成一層屏障實現保暖。如何用更輕薄的材料抓住更多的空氣,以及如何在兼顧保暖時還注重透氣,是各家公司在積極創新的主要領域。
回到熱傳遞上,除了傳導和對流,還有一種方式是輻射。
輻射是指物體透過電磁波(包括紅外線)傳遞熱量,這種傳遞不需要介質,可以在真空中進行。目前,也有一些服裝材料採用了熱輻射的原理實現保暖。
熱傳遞的3種方式:傳導conduction、convection對流、輻射radiation|圖源:網路
遠紅外纖維紡織品就是最近幾年備受關注的新型纖維,它是在纖維加工過程中加入了陶瓷粉作為遠紅外吸收劑。
一方面,由於陶瓷紅外輻射率高,所以遠紅外纖維可以將人體散發出的熱量積蓄起來,再以遠紅外的形式放出,增加織物的保暖性。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遠紅外纖維還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短波能量再以遠紅外的形式釋放出來,進一步達到保暖效果。
圖源:PolyU
當大致瞭解熱量傳遞的幾種途徑後,我們便可以基本區分哪些“保暖黑科技”是噱頭。
比如,玻尿酸即使真的能讓衣物更柔軟且還可以護膚,由於它並不會影響熱量傳遞的條件,所以不能提供任何保暖方面的好處。
再比如,市場上號稱“自發熱”的衣物絕大部分指的都是吸溼發熱,很多材料都有這個功能,所以這更像是一種模糊的文字遊戲。
這個冬天,祝大家都能穿得溫暖!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