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最近《再見愛人4》火了,“人間清醒”張泉靈也憑藉靈魂拷問出圈了。
比如張泉靈對黃聖依貼臉開大:
“你搞不搞得清楚,個人財產是什麼意思?”
“你是掙錢的人,你知道你的錢在哪兒嗎?”
問得黃聖依無言以對,夢迴啞女。
楊子她也沒放過,直接挑明:
“如果黃聖依消失了,對你有什麼影響?”
楊子說沒啥影響,張泉靈轉頭就對黃聖依發出紅色警告:“姑娘,花點兒心思吧!”
簡直讓人爽到拍大腿對麥琳李行亮也是一樣,三言兩語就指出他們婚姻問題所在,每一次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核心問題,辛辣到無法直視,不愧是央視王牌記者出身,真是致命溫柔刀,刀刀要人命啊。
所以我特地關注了她的社交賬號,分享婚姻和育兒,同樣也是收穫滿滿,尤其是她分享的3條養女兒須知。
其實張泉靈生的是兒子,那為什麼她有資格說養女兒的話題呢?
因為她本人就是一個超級幸運的女兒。
張泉靈說,當年她在北大做過一個心理測驗,發現她屬於世界上極少數沒有受到任何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這種機率,可不就等於中了超級大樂透嗎!
擁有完美童年的親身經驗,再加上喜歡研究心理學,張泉靈於是總結出了幾條養女兒原則,米粒媽聽的時候恨不得拿個筆記本抄下來,真的很有啟發,牆裂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張泉靈強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富養女兒,但她說的富養不是物質富養,因為勉強花錢富養,是害不是愛。
一個物質上70分的家庭,如果用100分來養女兒,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覺得所有人都該圍著自己轉。
但是矛盾的是,孩子對家裡的經濟條件是有感知的,必然會意識到家長無法長期提供100分甚至120分的生活。
一邊是習慣了無門檻高消費生活,另一邊又是對未來“斷供”的焦慮,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機率不會選擇靠自己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更可能想著走捷徑,一想走捷徑,就容易走彎路。
既然物質富養行不通,那怎麼辦呢?
張泉靈的答案是精神富養,安全感一定要給夠。
而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就是無條件的愛。
米粒媽深以為然。
雖然父母嘴上都說為了孩子可以獻出一切,不求回報,但其實經常動作走形。
孩子考了高分,就笑臉相迎,好吃好喝相待;
孩子一旦犯了錯,就非打即罵。
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個感覺:
只有我聽話了、優秀了,我才配得到別人的愛。
而一個習慣迎合別人以求兌換愛的人,註定只會活得戰戰兢兢、謹小慎微,很難體驗被愛的快樂和鬆弛。
想起臺灣商業週刊創始人金惟純和女兒的故事。
金惟純自認為對女兒很寬鬆,很包容,從來不提要求,可是女兒的感受卻大相徑庭:
爸爸欣賞厲害的人,如果我不厲害,爸爸就會瞧不上我。
金惟純很困惑,於是問女兒為什麼。
她說:“每次我和你分享自己的成績,雖然你會說‘你很棒’,可後面總要加一句‘但是,真正厲害的人會怎樣怎樣’,那意思不就是說我不厲害嗎?”
金惟純恍然醒悟,他沒想到,儘管已經盡力避免給女兒壓力,但女兒還是敏銳地嗅到了“爹味”。
於是,金惟純特地做了一張“你不必很厲害”證書,鄭重地交給女兒,並且告訴她:
“你不必很厲害,因為不管怎麼樣,你都是我的女兒,我都會愛你。”
之前看《我的阿勒泰》時,有一幕讓米粒媽特別感慨:
李文秀不小心弄丟了患有老年痴呆的奶奶,她怯怯地向媽媽道歉,媽媽卻說:
“有啥對不起的嘛,弄丟了再找回來就是了!”
人性都是慕強的,愛一個優秀的、自覺的、乖巧的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難得的是,當孩子犯錯、落後甚至叛逆的時候,你仍然能一以貫之地愛著ta。
這並不意味著放縱和溺愛,而是“無條件,無期許,但有原則”,是一種讓人感到“我不會被放棄”的安定感,是人生海海之中,最後一塊可以放心立足的彼岸。
張泉靈提出的第二點是:
一定要給女兒有力的託舉和兜底,哪怕女兒已經結婚生子了,也要做她永遠的港灣。
張泉靈42歲時離開體制內,自己創業。
放棄過去20年打下的江山,中年從頭開始,是需要勇氣的。
為什麼張泉靈能做到?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因為父母的支援。
她曾經和媽媽撒嬌說:
“如果我創業失敗了,就回家來啃老!”
媽媽也只是淡淡一笑:“沒問題,夠你啃的。”
這句簡短卻堅定的話,看似平平無奇,但是對於張泉靈來說,卻是莫大的鼓勵。
以前看張泉靈的節目時我總是在想,一個女孩子,怎麼敢去地震一線,怎麼敢衝到阿富汗戰爭現場。
後來我明白了,因為她知道,無論在外面遇到怎樣的挫折和困難,父母都會在身後為她敞開懷抱,為她療傷,讓她取暖。
記得有人發帖記錄這樣一件事:
離婚後,她惴惴不安地給父親發微信說:
“爸爸,我離婚了,對不起,女兒給您丟人了。”
原以為父親會責怪,沒想到回信卻讓她瞬間淚目:
“爸爸無比愧疚當初沒幫女兒把好關,也沒有細心關注你的狀態,讓我千嬌萬寵長大的閨女,短短几年看盡人間醜惡,嚐盡過去二十多年沒有吃過的苦。睡醒後給爸爸回個電話,去接你和孩子回家。”
沒有一絲抱怨和嫌棄,只有心疼和安慰。
一句“接你和孩子回家”,道盡了一個父親給女兒的無限柔情。
米粒媽瞬間覺得,最幸福的女兒,不是生於大富大貴之家,而是不管人生再如何曲折坎坷,都有一扇家門為她而開,都有一盞明燈為她而亮。
當她滿身疲憊地走進家門,都會有父母的懷抱。
但並不是所有女兒都這麼幸運,有些女兒嫁了人,家裡連她一張床都沒了。
想起一個粉絲的遭遇:
當年她離婚後,帶著孩子剛到父母家,飯都沒吃完就吵了起來。
父母一邊罵她丟人,一邊怕她帶著孩子沒處去,拖累家裡和兩個哥哥,最後鬧得不歡而散,把她和孩子趕出了家門。
那天下著雨,連把傘都沒有,她只能帶著孩子滿街轉悠。
她說,那是她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心碎一一不是因為離婚,而是因為絕情的爸媽。
她從此對家庭、婚姻都無比失望厭惡,已經拉黑她父母好幾年了。
想起大冰在直播間裡給年輕人的建議:
“不管是剛畢業、剛失業,還是處於怎樣的迷茫困境中的人,回到媽媽身邊,和媽媽聊聊天,聽聽媽媽當年的故事。”
人的年紀再大,走得路再遠,根永遠都在那裡。
一個沒有父母支援的人,內心始終都缺了一塊,像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浮;
但只要知道父母始終在那裡守護自己,哪怕再苦再難,心裡都始終是踏實的。
最後一點,是別讓女兒太在乎外部評價。
張泉靈說,自己的人生之所以還算比較順利,是因為她不太在意外部評價。
而一個人越是不關注外界的聲音和議論,越是關注自己的內心,往往核心越穩。
關注外界的聲音和議論,越是關注自己的內心,往往核心越穩。
雖然已經2024年了,但是不得不說,社會對於女孩的很多評價和態度,仍然是不夠友好的,甚至大大限制著女孩的自我發展。
我相信每個女孩從小到大應該都聽過這樣的話:
比如:
“女孩子就要文文靜靜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女孩子應該是溫柔聽話的,太有個性不討喜!”
“小姑娘不能爬樹,沒教養!”
再比如:
“女孩子學不好數學!”
“女孩子只適合玩洋娃娃過家家,玩不好遙控飛機坦克艦艇!”
“女孩子後勁不足,到高中就比不過男孩了”。
雖然這些話大多毫無邏輯,也沒有科學依據,但是長久以來,卻無孔不入地佔領著人們的心智,把一代又一代女孩框定在狹窄的空間裡凝視著,蠶食著她們的自信。
曾經看到一個媽媽是如何與性別偏見抗爭的:
有一次,她和女兒在公園玩遙控船,旁邊兩個稍大的男孩也想玩。
過了一會兒,女兒還是比較生疏,其中一個男孩就說:
女孩是玩不好這個的,還是給我們玩吧!
女兒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個說法,乖乖把控制器給了他們。
後來,他們把船開到了石頭縫裡怎麼都弄不出來,這位媽媽就把控制器要了回來,手把手指導女兒操作,終於把船弄出來了,女兒開心得又跳又叫。
這件事讓女兒明白了一個道理:
別人對你的評價不一定是真的,只有親自嘗試過了,才有權利選擇相信什麼。
想起電影《卡吉爾女孩》的女主角塔塔,她從小渴望成為一名飛行員,可是周圍所有人都在告訴她“你不行”,就連媽媽都對她說“女孩子就應該早點結婚生孩子”。
所有人都在用鐐銬企圖束縛住塔塔,她幾乎一度想要自暴自棄,但萬幸的是,父親看到並尊重女兒的夢想,他鼓勵女兒:
“我從小就不會過分干預你的成長,不會規定你要怎樣生活,我們努力了這麼多年,你現在要放棄了,你的失敗不只是你自己的,也是我對現實的妥協。”
就這樣,帶著父親的激勵和祝福,塔塔一次次衝破樊籠,不僅成為了飛行員,還在印巴戰爭中營救了傷員,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戰士,也給了那些嘲笑她的人一個響亮的耳光。
當“聽話、乖巧、溫順”成為褒獎女性的詞彙,服從外部評價、失去主心骨就成了每個女孩的宿命,想要破除這層心魔,父母首先得明白:
關注女兒的感受,而不是用外界的標準去審視和規訓她。
沒有哪部法律規定女孩必須是什麼樣的,別人說別人的,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好。
寫到這裡,米粒媽突然覺得張泉靈所說的這三個原則,是層層遞進、構成因果的:
只有當父母能夠用無條件的愛給夠女兒安全感,她的心裡才能構建起能為自己強力託底的“心靈緩衝帶”;
有了父母兜底和託舉的底氣,女兒才會無所畏懼地衝破別人的眼光,大膽試錯,活成自己世界裡的第一女主角。
想起上野千鶴子在《始於極限》中說:
怎麼做,才能將一個更值得活得世界,交給妹妹們?
我想,所有父母也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
怎麼做,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值得活得世界?
其實,答案並不在別人身上,而就藏在每個家庭、每對父母養育孩子的態度和理念中。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