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藍橡樹(ID: blue_oak ),作者:立正媽媽
孩子的房間髒、亂、差,幾乎是家家戶戶父母都心塞的點。可是不管怎麼訓導,孩子依舊知錯不改,為此導致的家庭大戰時有發生。
但站在孩子的視角,我們會發現,父母看到的亂並不被孩子認可。站在科學研究的視角,凌亂的環境不僅有利於創造力的孕育,還能給孩子的身心帶來舒緩作用。
不久前,“14歲女兒房間凌亂不堪”上了熱搜。
起因是父親實在看不下去14歲的雙胞胎女兒房間亂得無處下腳,屢屢教導、訓斥,女兒們都置若罔聞。
急火攻心的父親錄製了房間的影片,發到女兒的同學群裡。希望能激發她們的自尊心和羞恥感,促使她們正視整理房間,講究衛生的問題。
沒想到,影片在網路上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眾人的議論和共情。
站隊女兒的一方,討伐父親的所作所為雖然達到“讓女兒們感到羞恥”,卻也徹底擊碎了她們的自尊心,傷害無限大,產生的危害遠大於房間凌亂。
站隊父親的一方,則認為如今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嚴重不足,處處需要有人替他們收拾殘局,就該給這群“邋遢大王”點教訓,讓他們好好反省後,洗心革面做人。
整理房間,看似小事,卻是生活裡影響親子關係的重大矛盾點。房間亂點好還是整齊點好?真相跟我們認為的大不同。
研究表明:
雜亂無章的環境具有啟迪性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讓孩子保持房間整潔,收納有方,是很多父母的執念。這份執念的背後,隱藏著兩個焦慮點:凌亂=無序,無序=無能。
父母總是擔憂,連生活都混亂無序的孩子,又如何能成材?
科學研究卻給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
明尼蘇達大學的Kathleen D.Vohs和她的同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要求被測試者在兩個不同的房間內完成一系列測試。其中一個房間整潔有序,而另一個房間雜亂無章,測試內容多是具有創意性的題目,包括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
而實驗結果表明:
在整潔的環境中,人們的行為更友善、更有控制性,能更高效地投入到學習中;而在雜亂的環境中,人們會更具有創造性,更傾向於做出新的嘗試,有新的點子。
Vohs博士指出:雜亂無章的環境具有啟迪性,可以使人掙脫傳統的桎梏,產生全新的見解。
有類似的研究表明,在一項針對 100 名青少年的調查中發現,約 60% 習慣房間稍顯雜亂的青少年在創造力測試中,得分比房間整潔的同齡人高出 20%。
那些看起來隨意堆放的衣物,肆意散落在床上、桌子上的文具,雜亂無章塞滿角落的書籍,佔據房間各個縫隙的小物件,表面上是青少年們生活得一片“ chaos ”(混亂)的呈現,實則可能暗藏著一顆自由而充滿創造力的心。
在國外有一個“乒乓球”對比研究,也證實了“混亂更能激發創造力”這一結論。
研究將志願者分為兩組,內容是“儘可能多地想出乒乓球的各種創新用途”。
一組人身處雜亂的環境,另一組身處整潔的環境。
結果,那些處在雜亂環境中的人,對乒乓球用途的想象結果,竟然是處在整潔環境中的人的10倍。
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亂》中就曾說——
如果一個人的桌面收拾整齊,書籍整齊陳列、水杯文具擺放得規規矩矩,這樣的人一般缺乏創造力;而那些有大成就的人物,比如畢加索、愛因斯坦、扎克伯格、喬布斯等等,他們往往有著混亂的書桌,混亂更能激發創造力。
孩子眼中的凌亂,亂而有序
那些父母認為凌亂的房間,實則在孩子眼裡,卻是“亂而有序”。
孩子總能在一堆亂糟糟的玩具中,準確地找到看起來支離破碎的小零件,也總能在堆積如山的作業本和文具叢中,翻出他所需要的物品。
每每當我們覺得垃圾堆般的房間,讓人頭痛不已,孩子們卻似乎非常享受在“垃圾堆“裡翻尋寶藏的樂趣,沉浸式地呆在其中,做他喜歡的事。
在繪本界,每每孩子小月齡時,有家長問起“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專家們都會不約而同地給出共同的方案——“讓繪本在家隨處可見。”
只有隨地能看得到,孩子才會隨時拿起來讀。相反,那些收納整齊,置於書架上的書,常常會被無視。
孩子小時候,父母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不走尋常路,對待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好好的玩具,他們熱衷於拆了拼、拼了拆,不按規定玩法,總會腦洞大開,另闢捷徑;收納好的玩具、用品,他們總喜歡一股腦全倒出來,東翻翻,西找找,弄得滿屋狼藉;就連吃輔食,都沒法本本分分坐在餐椅上好好吃,而是一會玩下食材、一會丟下勺子,糊得滿臉滿身,氣得你爆炸。
但也恰恰是這份對世界無盡探索的好奇心,才讓他們在體驗中去摸索、去動手、去思考、去鑽研。
如果此時,我們為了維護所謂的“整潔、規矩、玩法”而要求孩子一板一眼,言聽計從,否則就限制、指責、甚至打罵。那麼,養娃就如同訓猴,得到的只會是一隻不會思考,只會服從的“乖猴”。
正如尹建莉所說——
“如果一個表面上纖塵不染、井井有條的家,維護它的代價是孩子失去了自在和放鬆的生活。那不如給孩子一個有點亂的環境,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家。”
青少年房間:
亂中藏真意,懵懂少年心
“小時候凌亂可以理解,都十幾歲了卻越活越亂糟糟,接受不了啊!”
有家長找到心理老師,控訴青春期的女兒叛逆無比,言談中反覆提到母女倆常為了整理房間的問題大戰。
心理老師指出:“想要開啟青春期孩子的心靈大門,就要接納房間裡的混亂。”
因為,那間亂亂的房子裡,恰如他們這個階段的心靈,充斥著各種矛盾、衝擊、困惑、焦慮和不安。父母看似簡單的‘收拾’要求,實則卻會讓青少年放大了心理發展、學習壓力和情緒波動中的種種挑戰,讓親子關係更岌岌可危。
如果我們瞭解孩子這個階段的發育特點,可能就不會去苛責他們的混亂了——
1、腦神經科學:身體發育不成熟,行為上難以做到
(1)前額葉皮層的“發育延遲”
知易行難,“知道”和“做到”中間,總是隔著一道鴻溝。
負責掌管青少年大腦的執行功能(包括計劃、組織和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5左右才發育完全。在此之前,大部分青少年可能意識到物品混亂,但為缺乏清晰的執行路徑,導致整理物品會讓他們感到手足無措。即使想做,卻很難達到父母期待的標準。
(2)傾向選擇更快產生多巴胺的行為
享樂是”即時滿足“行為,幹活卻是“延遲滿足”的任務。
青少年的大腦會更傾向於選擇能即刻產生多巴胺,帶來快樂的事情,比如玩遊戲、刷手機、看影片等。至於打掃房間這種需要耗時耗力的活動,則充滿了不情不願的抗拒。
(3) 睡眠不足的惡性迴圈
青少年的生物鐘有個特點,就是夜裡入睡晚,早上睡不醒。可惜學校裡要求早到的作息表和繁重的課業,都使得他們必須剝奪睡眠來對抗生物鐘。但長期被壓榨睡眠時間,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大腦記憶力、專注力和情緒管理能力都會下降。
混亂的大腦管理好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已經疲憊不堪,這時面對混亂的環境,已經有心無力。
2、心理發育:環境和壓力的內外夾擊
(1)高強度學習環境
上了中學後,多學科的學業壓力,超負荷的學習時長,還有來自父母和學校給予的沉甸甸的期待值,讓青少年的身心俱疲。當休息都變成了夾縫中難得的喘息,整理房間就變成了讓人更煩更討厭的額外任務,甚至對凌亂產生了“免疫”。不是“視而不見”,而是“習以為常”。
(2)外在情緒的內化宣洩
在家以外的空間,青少年為了遵循師長管教、迎合同伴、融入集體,不得不壓抑自己的許多情緒。但青春期內分泌腺激素分泌量變大,又使得他們面臨難以言喻的不適,時常覺得躁動、不安、壓抑、衝動。所以,終於回到可以放鬆的家庭環境,就難免卸下所有的偽裝,徹底放飛自我。看似隨意丟棄的物品,實際上也是他們自我釋放,情緒宣洩的一種方式。
(3)親子關係衝突的導火索
青春期的孩子,迫切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來證明自己長大了。所以常常透過頂嘴,脾氣暴躁,表現無禮等叛逆性行為,來跟父母針鋒相對,宣示主權。
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將這個階段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女孩大概在10歲,男孩在12歲左右開始,“身心鉅變”讓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反常態。
動不動就咣咣地摔門,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拒絕父母的進入,是青春期孩子的常態。而此時,父母越是用“整潔”作為判斷孩子日常表現的準備,孩子越容易因為逆反,而用髒亂差的環境來對抗父母的權威,用不收拾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心理空間,用頂嘴來維護自己的主權,尋求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秩序。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書中寫到——
許多青春期的逆反行為,都出自對展現獨立性、追求與成人平等,以及對男性或女性氣質的渴望。
此時,只有我們理解了孩子此時的“難處”,他們才可能卸下滿身的刺,露出柔軟脆弱的內心,接納父母的教導和幫助。
比“整潔”更重要的,是信任
其實,房間整潔與否並非是親子矛盾最大的爭執點,更深層的原因是在於,父母總抱著“我覺得、我認為、你應該”的理念,先入為主的認為孩子做不好,所以頻繁地嘮叨、指導、訓斥,希望以此讓孩子變得更好。
但也正是這份“信任感的缺失”,既加重了父母的焦慮,也拉遠了我們和孩子的距離。
我們常常習慣了用訓斥代替指導,卻不知道,理解比指責更能讓孩子願意配合;
我們常常習慣了緊盯凌亂的細節,卻不懂以身作則,用“一棵樹晃動一棵樹”的力量;
我們常常指手畫腳指揮孩子幹活,卻不明整理也可以是親子互動,而非單獨任務……
最重要的是,我們常常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卻忘了房間是孩子的,生活是孩子的,“乾淨與否”應該遵循的,是孩子的標準。
著名作家劉墉曾說,當兒子進入青春期後,他主動在孩子的臥室裡安裝了一把門閂。因為他發現,奶奶每次敲完門,沒等孩子回答,就會直接推門而入。
而他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有他們的私密世界,如果總是提心吊膽,怕有人隨時推門進來,潛意識可能會造成傷害。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的心智逐漸成熟,渴望著一定的分離。於是,他們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行為,就是關門。”
主動為孩子加上的這道門閂,是給予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更是開啟他們心門的鑰匙。
比起討論如何讓孩子願意收拾房間,其實父母更應該做的,是信任孩子。
相信給予空間,他能夠在亂而有序中去探索這個世界;相信給予理解,他會在逐步成長中學會自我管理;相信放開了手,他終會有能獨當一面的時候。
維護孩子的心房,窗明潔淨,充滿陽光和花香,關鍵不在於房間的絕對狀態,而在於在這一方天地裡,青少年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平衡,讓創造力與秩序感和諧共生,在成長路上穩步前行,這才是切實有效的“整理之道”。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