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動作都變形了。
房地產大勢已去,潮水已經褪去,但是很多人還在刻舟求劍。
為了刺激地產,又開始集中推行“房票”。
比如,你家拆遷了,房子150平米,不是給你原地安置一套150平米的房子,而是你房屋評估價值500萬,不給你現金,給你一張500萬的房票。
2022年7月份開始,一些城市就開始集中推行房票制度;2023年,房票制度迅速得到推廣。
截止2023年年末,全國範圍內至少推出了131條房票政策,涉及17個省市、75個城市和123個行政區劃。
每個地區的房票制度的規則五花八門,各種限制條件也層出不窮,比如:
房票只能直系親屬使用,不能轉讓;有的可以轉讓,但是隻能轉讓一次;
房票只能在某個區,甚至某些特定的樓盤使用;有的不限制;
房票只能買一手房,不能買二手房;這個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房票有效期一年,有的是兩年;
房票面額使用比例有限制,比如500萬的面額,你不能只用100萬,不能剩下太多。
簡單的金融學原理就能看出來,限制條件越多,越影響流動性;流動性越低,價值也就越低。
跟以前相比,現在的拆遷政策真是太坑爹了。
以前拆遷,給錢,使勁兒給錢,根本花不完,大家都爭著當拆遷戶。
現在拆遷,給一張房票,想要現金太難了,而且金額也太少了,大家都不太願意被拆遷。
沒錢,就不要搞拆遷嘛。
你給一張房票,讓老百姓拿著去買房,這根本不夠,只能自己再貼點錢買。沒錢怎麼辦?讓你去銀行貸款。
你拿著房票去買房,本來1.5萬的價格,開發商賣給你1.8萬,不買拉倒。因為開發商收了這張房票,他們也不知道ZF啥時候能把錢兌付。財政狀況越不好,開發商越不敢收房票。
如果不想買房,那麼你可以把這房票轉讓出去,當然你得打折,9折甚至8折。去閒魚上看看,太多打折轉讓房票的人了。
總之,目的就是威逼利誘你去買房,只有你去買房了,邏輯才能完善。
地方把地賣了,開發商把房賣了,銀行把款貸了,老百姓把債背上了,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
為什麼要搞房票呢?
看一下房票和資金的迴圈:政府給老百姓房票,老百姓拿房票去找開發商買房,開發商拿到房票後去找地方兌換資金。
這樣一來,房票和資金就完成了閉環。
但是,大家想過沒有,明明可以資金閉環,就能玩這個遊戲,為啥非得搞房票呢?
因為這個過程,地方可以加槓桿玩這個遊戲。
比如政府本來有10億的預算,他可以給老百姓發100億的房票,甚至1000億的房票。
因為老百姓不直接找地方兌錢,他們去找開發商買房,房票流轉到開發商手裡。
開發商用這些房票當作現金,資產負債表好看了,也可以去銀行貸款等等。
如果萬一有人去兌換,那麼地方就給他們兌換一點錢。只要老百姓、開發商、銀行等遊戲玩家,不去集中找地方兌換,這個遊戲就能玩下去。
理論上講,房票確實能用很少的資金,撬動很大的槓桿。
因此很多人都拍馬屁,什麼推動城市更新,幫助樓市去庫存,激發鯰魚效應……
但是,你仔細想想,整個遊戲,只有老百姓是出錢的一方,另外幾個都是要賺錢的一方。
因此,這個遊戲的關鍵是,老百姓得用房票買房,老百姓得花錢,得去銀行貸款。
只有老百姓花錢買房了,這些大詞的邏輯才能成立。
而且大家也看出來了,這是一種加槓桿的遊戲。
這種遊戲,只能在上升週期玩,因為大環境好,發展能解決很多問題。
在下降週期再這樣玩,金融風險就很大,這麼多環節,指不定哪裡就出問題了。
浪潮過去了就過去了,別再迷戀過去了。
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一定要給出其他選擇,千萬不能一刀切。
搞拆遷,就把錢給到位;沒錢,就別搞拆遷嘛,否則歲月靜好表象之下,一定有人替大家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