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系西京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員
中國人被認為普遍缺乏信仰。但是,對大部分當代中國人來說,特別是經歷過改革開放前後那段特殊經歷的人,改革開放已經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動搖改革開放的基本理念,就相當於動搖了人們的信仰,動搖了人們的信心和希望。
我們談到改革開放的成就,往往習慣於從經濟績效的角度,中國經濟增長奇蹟的角度來衡量,讚美其偉大和輝煌。但在我看來,改革開放最偉大的功績,是透過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價值啟蒙打開了人們的心智。它解除了人們心中的思想枷鎖和集體潛意識裡的恐懼,讓每一個人,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精英,從運動式鬥爭的互害和人人自危的困境中掙脫出來,塑造了一個開放、包容、充滿希望和信任的社會氛圍。
中國的GDP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加入WTO後飛速增長
從這個角度看,就歷史成就,改革開放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不亞於歐洲中世紀的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我們知道,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讓受到神權壓制千年的歐洲人從“神”的無上權威禁錮中掙脫出來,活出了像古希臘人那樣本來美好、奔放、富有創造力的樣子,一掃中世紀嚴酷的神權統治陰霾。當人——這個最有創造力的萬物之靈——被解放出來之後,偉大的工業革命火種便首先在歐洲大地上點燃。歐洲諸國由此率先完成了現代化程序。那時,在遙遠的東方,中國還在明清帝制的壓抑下繼續沉睡。
工業化是中國的千年偉業,與西方國家有著驚人的相似歷史程序。歐洲在工業革命前掀起了民族國家的浪潮,國家在工業化程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歐洲大陸國家)。1949年新中國成立,也是為工業化奠定了國家基礎,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由於戰爭國家的組織架構和戰時經濟思維的慣性和路徑依賴,前三十年依然以鬥爭和安全為主題,計劃經濟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方式。個人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要服從集體秩序和組織分配。個人的能動性和差異性很難發揮,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積極性,在中心化的計劃經濟模式下也很難充分釋放。但是,不能否認這三十年的歷史作用——以國家力量主導推動的前現代化轉型。
只有改革開放,才將中國人每一個人的生命個體價值充分解放出來。市場經濟的力量,將每一個卑微的個體都動員起來,形成了最廣大的“經濟建設統一戰線”,工業革命的火種於是被點燃,並在廣袤的神州大地燃燒成為熊熊烈火,創造了偉大的中國奇蹟——用四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歷程。這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導力量在人民,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被時代看見,讓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都能充分發揮,而不是淹沒在整齊劃一的集體秩序裡僅僅作為一個數字、一個象素。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特徵,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這一點,中國與西方並無本質不同,都是讓“人成其為人”,都是人本主義的復興。
人們之所以視改革開放為信仰,說到底就是給了普通人發展的機會——經濟、社會和內在價值的全面發展,做到了千百年歷史上沒有過的“人之為人”。撕去了人身上的“出身”標記,告別了幾千年封建式的身份政治(當然身份政治在現代社會依然無處不在,但是與封建式、階級式不同),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有上學、擇業、創業、擇居的機會。擺脫了人治下的不確定性和人人自危的惡劣環境,從潛在受害者的恐懼中走出來走向了初步的法治社會。從一個相互提防、懷疑、仇視、舉報成風的陰鬱社會,走向了相互信任、合作、愛護、包容的風清氣正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氛圍裡,勤勞好學的中國人不想創造奇蹟都難。因此,改革開放中的經濟成就只是“因做對了”的一個果。
我們說起經濟增長,往往注重物質資本的積累。實際上,改革開放積累的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資本”,認識不到這一點,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本質就缺乏認識,也就很難對症下藥。這個社會資本的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信任:對內信任民營企業家,對外信任外國資本家;政府信任社會,法無禁止即可為;社會信任政府,積極擁護各項政策,落地實施效率很高,絕不會檔案空轉;在政府治理體系內部,上級信任下級,中央信任地方,能做到充分授權,分散式治理,處理起各種問題來各司其職,高效又敏捷。
中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全球比重達到了四分之一
就精神結構的差異來說,與西方的形而上學不同,中國人是實用主義的,很難上升到信仰層面,除非能看到實實在在的益處。對實用主義來說,畫餅是沒用的。黨贏得人心就是靠實事求是的為人民,給人民實實在在的好處。改革開放也是給了中國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好處,讓普通人和制度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做事有了規矩,有了明確的預期和信心。改革開放是真正的以人民為中心,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實在在的抓手。
但這並不意味著,改革開放就是萬能的,過程就是一帆風順的。同任何事物一樣,改革開放也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歷史過程。西方的現代化程序也是充滿了險灘和危機,甚至幾次有中斷的可能。經濟蕭條、金融危機、環境汙染、社會動盪等等,特別是發生了死亡近億人的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災難。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充滿了挫折和困難,遇到了多次重大危機,比如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銀行壞賬和國企破產危機,卻恰恰倒逼我們加快融入全球化,推動了改革開放再上一個臺階。今天,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最關鍵、最複雜的深水區、硬骨頭階段,越來越多的問題無法逃避,必須勇敢直面。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依靠的是速度,發展是硬道理,現在這個階段更多的是要依靠質量,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需要將改革開放這盤大棋,放到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這個百年、千年大計裡。
把改革開放放到中國人信仰的高度,需要尊重中國人獨有的精神結構,要實事求是的給人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不能像某些西方國家那樣,為了一時的選票只會畫大餅、唱高調。中國式現代化要更加務實,更加貼近人民。這就需要認識到,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發展,沒有發展,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無法消化掉每年幾千萬人的就業,也無法化解掉幾十萬億存量債務的還本付息風險。沒有發展,人們的工資和財產性收入不升反降,賬戶裡的金融資產和窮盡一生積蓄購買的房產普遍出現縮水,就很難說是高質量。沒有發展,人們看不到希望,工薪階層面臨降薪失業的不安,企業家擔心虧損破產不敢擴大再生產,因為法治保障不足缺乏信心,高質量也會大打折扣。最近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強調發展的重要性,重審改革開放的精神,明確提出“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其實就是對高質量和發展的辯證關係進行了再平衡、再統一。
中國的營商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大幅提高
如果意識到了改革開放已經上升到了當代中國人信仰的高度,就應該從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中國做對了什麼”中尋找思想資源,去找到中國式現代化最核心、最珍貴的東西。這個就是:對人和制度的尊重,營造一個寬鬆、自由、積極的社會環境,從積累物質資本到建設信任這個最大的社會資本。中國經濟光明論,是人心的光明,是制度和法治的光明。社會和人心光明瞭,黑暗的反動勢力們自然也就會無處可遁。
1949年12月,新華社發表了新年賀詞《將革命進行到底》;2023年年12月,同樣是新華社,發表了《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從“將革命進行到底”,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這近百年波瀾壯闊苦難輝煌的歷程,展現的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轉型的痛苦又偉大的過程。恰逢改革開放45週年,我們每一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和改革開放精神的信徒,更應該將其精神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並傳承下去,直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偉大民族復興,直到一個現代中國的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