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市公司光洋股份前十大股東名單
創始人老闆程上楠家族雖然賬面上還有6.57%的持股,但這些股權的性質是受限流通股,簡單點說,就是現在沒法賣的,而其它能賣的全流通股,都賣光了。
賣了多少,可以從光洋股份IPO的招股說明書裡找答案,這是IPO時的前十大股東名單。
程上楠、張湘文是夫妻,程上柏是程上楠的弟弟,光洋控股和信德投資都是程上楠家族控股的投資平臺,合計持股約55%。
從55%到6.57%,根據對光洋股份歷史減持公告的統計,程上楠一家合計套現了約15億,實現了完美離場。
而實際上,比賣光股權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股權的出售價格。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股權協議轉讓大多數遵循的是“量大從優”的原則,一般是協議簽訂時股價的8-9折。
而光洋股份恰好相反,股權協議轉讓的價格不但不打折,還超高溢價。
2018年11月,程上楠把控股權賣給揚州富海光洋投資基金的定價是12億,摺合每股8.6元,而當時光洋股份的股價也就5塊多,溢價了近70%。
2024年7月,揚州富海光洋投資基金再把控股權轉讓給安徽黃山國資的時候,摺合10.2元/股,而當時股價只有7.6元,又溢價了34%。
值得一提的是,同期光洋股份的業績是一年不如一年的,在此背景下,控股權卻越賣越貴,實屬罕見。
不過,即使越賣越貴,但交易鏈條上的人還都沒吃虧。
程上楠家族就不說了,作為原始股東,怎麼賣都是賺的,更何況還賣出了高價。
而接盤程上楠家族的揚州富海光洋投資基金雖然溢價7成買的,但賣給國資的價格相比自己入場成本也賺了兩個多億,回報率近20%。
就連黃山國資4個月前剛溢價買的,如今也浮贏了13.6%。
近日,光洋股份宣佈投資10億新建高階新能源汽車及機器人用精密零部件專案,預計投產後每年能增加16億的銷售額。
機器人概念正火熱,訊息一出,光洋股份連續漲停,而這一漲,看起來股民好像也沒虧,光洋股份真是一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公司。
當然,這只是作為旁觀者的“馬後炮”的暫時性總結,春江水暖鴨先知,該不該賣,怎麼賣,程上楠家族自己是最清楚的。
程上楠夫妻倆都出生於1947年,今年77歲了,家族財富的起點不得而知,在招股書中,關於程上楠40歲之前的履歷都是空白。
1987年,猶如橫空出世,40歲的程上楠出資22萬創立了常州滾針軸承廠,掛靠於常州天寧區工業公司。
蘇錫常是改革開放初期“蘇南模式”的代表性區域,以發展集體所有制的鄉鎮企業為主,在此政策導向下,私人辦廠往往都會找個單位掛靠,錢由私人出,但對外是集體的帽子。
頂著集體之名,行的卻是私營之實,這並非私營業主有意為之,而是一個時代的過渡性產物,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的地位確立後,這些掛靠的企業也就紛紛摘掉帽子走上前臺了。
1993年,程上楠另外註冊成立了常州市光洋軸承公司,之前的那些掛靠的集體企業資產也就被逐漸注入到了光洋軸承,形成了如今的光洋股份。
蘇錫常是我國五大軸承產業區之一,另外四個分別是遼寧瓦房店、河南洛陽、山東聊城和浙江東部。
其實,在改革開放前,上海才是軸承產業區,改革開放後,隨著上海工業向江浙轉移,蘇南區域就成了中國重要的軸承產業區之一。
軸承號稱工業的關節,但凡涉及到機械運動的東西,都離不開軸承,是個准入技術門檻不算高,但要走到高階卻又相當難的產業。
我國50年代就能生產製造普通軸承,但直到現在,我國使用的高階軸承仍相當程度上依賴於進口,軸承的競爭環境完全變了,這可能也是程上楠自感力不從心而離場的重要原因。
當然,上個世紀80、90年代暫時沒有這個問題,那時主要是以國產替代進口通軸承,難度不高,需求很大,這也是程上楠敢於創業的時代背景。
最開始的軸承廠只有12個人,但各個都是年輕的精英,都是程上楠從當地別的軸承廠挖來的,其中廠長朱雪英只有22歲,16歲就開始在軸承廠摸爬滾打。
就這樣,程上楠領著一幫年輕人,逐漸闖出了名堂,於2014年成功登陸A股。
上市是企業新的開始,光洋股份IPO後也就風光了前三年,然後業績就掉頭向下,沒能擺脫上市三年就變臉的魔咒。
另外,光洋股份上市的時候程上楠也已經67歲了,雖然公司都是經理人在打理,但作為實控人、董事也要做很多決斷,而歲月不饒人。
於是,2017年開始,程上楠家族就開始在二級市場減持,一年之內就套現了約1.5億。
2018年,光洋股份的業績進一步惡化,當年虧損了9000多萬,而在2018年都還沒結束的時候,程上楠已經開始籌劃控股權轉讓事宜了。
如前所說,程上楠把控股權賣給了揚州富海光洋股權投資基金,而這家投資基金的合夥人裡就有程上楠,他出資2億擁有15.5%的權益比例。
這家合夥企業成立於2019年,是專為收購光洋股份控股權而生的,也就是說,程上楠在外面竄了一個合夥企業來收購自己的控股權,而自己在合夥企業裡的出資則頗有擔保意味。
擔保什麼呢,可能是擔保賣給下一個買家不會虧。
2024年7月,當揚州富海光洋股權投資基金與黃山國資達成轉讓協議後,程上楠的擔保也就結束了,立刻退出合夥企業,工商資訊顯示,如今已無程上楠。
協議轉讓的同時,二級市場的減持套現也同步進行著,2022-2024年,程上楠家族又累計套現了約1.5億。
就這樣,常州這家人落袋15億完美離場。
從程上楠讓出控制權到黃山國資接盤之間的5年,光洋股份累計虧了3.7億,總體來看,毛利率持續下跌是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供過於求價格就會跌,毛利率也就跟著跌,可見,光洋股份所處的軸承行業圈的競爭程度不一般。
而光洋股份的競爭力顯然有待改善,券商統計資料顯示,光洋股份的毛利率在其所屬的汽車零部件板塊的219家上市公司中僅排在175位。
不過,這一切與程上楠一家沒關係了,問題只能留給黃山國資來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