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美國官方公佈GDP達到27.36萬億,遠超預期,而且拉大了與中國GDP之間的差距。
而上週美國財政部還公佈了一組資料,中國持有的美債增加了124億。
兩組資料疊加在一起,是不是說明去美元化的努力失敗了呢?
我們弄明白這些資料背後的原因,結論就不會錯了。
首先我們看一看中美GDP之間的差距。
直到2021年為止,中美的差距都在不斷的縮小,哪怕在2018年之後爆發了貿易戰,哪怕在2020年之後,中國面臨著嚴峻的疫情考驗,但我們都在不斷的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但是最近這兩年,我們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確實有所擴大,到2023年末,我國的GDP折算成美元17.89萬億,這導致與美國的差距擴大到接近100,000億美元。
那麼這個差距的拉大是什麼原因呢?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拉大差距的這兩年恰好是美國的通貨膨脹非常厲害的兩年,也是我國的通貨膨脹表現非常好的兩年。
2022年美國的通脹最高的時候達到了9.1%,但是中國的通脹全年只是2%。2023年美國的通脹雖然略有回落,但全年都在3%~4%的區間,而我國的通脹全年只是0.2%。
通脹對於GDP有什麼影響呢?
我們看一看美國的GDP在2023年的名義增長率高達6.3%,但實際公佈的增長率只是2.5%,中間有3.8個百分點的差距,那就是通脹虛高所造成的。
如果大家有興趣計算2022年的名義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之間的差距就會發現當年的GDP中,有7個百分點是通脹推起來的。
相信到此大家都明白,透過通脹獲得的名義GDP增長率是沒有意義的,否則土耳其或者阿根廷的增長率豈不是更高嗎?
而我國在這幾年的通脹之所以沒有受到美元的影響,沒有水漲船高,正好說明我們的去美元化已經開始開花結果。
過去美元濫發之後就會湧向全球,造成全球的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而最近這一輪我們受到的輸入型通脹影響比較小,恰好說明我們在貿易中越來越多的使用雙方的本幣尤其是人民幣,減少使用美元結算,因此我們沒有被動地接受美元潮。
而另外一方面我們再看一下我們持有的美債餘額。
從去年開始,我們持有的美債就已經低於10,000億,隨後不斷的向下跌破一個一個的整數關口。到去年10月份,我們持有的美債甚至低於7,700億美元,與最高峰時相比,減少了超過5,000億美元。
但是為什麼去年11月我們的美債又增加了124億美元呢?
這應該是一種被動的增加,並非我們主動買入,純粹是因為去年11月美債突然間出現了一波上漲,其中最具有標誌性的十年美債價格漲幅超過了3%。
不斷的拋售美債,同樣是我們進行去美元化的努力之一,結果也非常的明顯,目前我們的外匯儲備中,美元的佔比正在減少,非美元的佔比正在增加。這也直接造成了最近的兩個月由於美元的下跌,非美貨幣的增值,直接導致我們的外匯儲備增加了660多億美元。
因此不要誤會,去美元並沒有停下來,而且已經獲得了很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