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GDP全球前3寶座危矣。
據日本《共同社》近日報道,按美元計算,日本2023年名義GDP很可能從全球第三跌至第四,被德國反超。
事實上,早在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曾做出預測,日本GDP將跌至第4,而隨著德國公佈2023年經濟資料,IMF竟一語成讖:
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2023年德國的名義GDP為4.1211萬億歐元,同比增長6.3%,使用日本央行計算的2023年平均匯率換算為美元后,為4.4578萬億美元。
日本目前還沒公佈2023年全年經濟資料,但1-9月份的GDP總額為436.4057萬億日元,要想超越德國,那麼4季度的GDP必須達到190萬億日元,同比增長30%以上。
顯而易見,這對日本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被人口、國土均不如自己的德國超越,恐怕很多日本人心裡非常不好受。
就連一向高傲的日本媒體,也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選擇“認慫”,日本《共同社》在文中稱:
日本不應執拗於“大國”幻影,必須向互幫互助型社會轉變,屆時才能發現新的“富足”。
可事關一國經濟,問題真有那麼簡單嗎?失去全球前3寶座的日本,未來究竟在何方?
人口減少,最大難題
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人口減少以及老齡化問題不得不提。
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飽受低生育率的困擾,而低生育率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口結構嚴重老齡化,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
上世紀70年代,65歲以上老人僅佔日本總人口的7%,但等到2022年時,這一數字已經飆升到了29.9%。
這意味著,每10個日本人中,就有3個人是65歲以上的花甲老人。
人口老齡化對於經濟而言,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日本企業內部論資排輩情況十分嚴重,40-50歲的員工數量,遠超20歲、30歲年輕員工的數量。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公司內部四五十歲的老人佔多半時,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沒錯,就是躺平,上升渠道被堵死,年輕員工前途無望,那麼自然就不會努力工作,為企業創造價值。
企業無法獲得新鮮血液,那麼在戰略制定上,往往也會慢人一步,表現得就像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日本企業在面臨新事物時,常常顯得接受無能,比如豐田汽車,哪怕已經是2024年了,仍然在炮轟電動車,不願意接受事實。
另外,老齡化社會本身還意味著勞動力的大量缺失。
如果你想在日本開一家餐館,那麼不好意思,每10個日本人裡面就有3個是65歲以上的大爺大媽,別提招聘服務員小妹了,可能連廚子都得從中國招聘。
因此,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乃至於如今即將被德國超越,其實也算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內的事情。
核心產業競爭力下降
除了人口老齡化之外,日本如今面臨的更直接、更棘手的問題,是核心產業競爭力的大幅下降。
這裡我們不妨來看下汽車產業,作為日本的支柱產業之一,日系車風靡全世界,在全球市場都有不錯的銷量。
但隨著新能源浪潮滾滾襲來,日系車企已經在逐漸掉隊了。
如果我們檢視日系車企近幾年的銷量資料就會發現,除了強勢的豐田之外,其他車企銷量幾乎都在逐步下滑。
而且哪怕是豐田,在中國市場日子也是過得一天不如一天,新能源轉型的乏力,令其逐漸落後於人。
而一旦連汽車產業這樣的支柱產業都出現下滑,那麼其他產業的表現也就不難猜測了。
其實這一點我們大家在生活中也有感受,以前日本製造被公認是耐用結實、質量上乘的代名詞。
可隨著近年來中國製造業的崛起,日本的地位正在一點點被取代,曾經風靡全國的日本家電,正逐漸消失於大家的視野。
所以在核心產業競爭力下降的大趨勢下,日本經濟前景黯淡,未來比想象中還要更坎坷。
日本必須接受的悲哀現實
早在此次日媒“認慫”之前,去年日本的知名財經評論家加谷珪一就曾直言不諱:
未來必須接受的悲哀現實,是日本在亞洲也可能淪落成小國,作為小國來運營經濟和外交,必須具備與大國完全不同的模式。
雖然加谷珪一的表態略顯悲觀,但並不是沒有道理,現在有一個比較殘酷的現實就擺在日本面前:
全球排名第四,並不是日本的終點,隔壁三哥早已經虎視眈眈。
近年來,印度GDP增長迅速,2023年第三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長7.6%,位居全球前十大經濟體之首。
此外,早在2022年,印度經濟就已經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以現在的發展趨勢,日本在全球第四的位置坐得不會太久。
不過,要讓日本接受這樣一個悲哀現實,當然並不是那麼容易,儘管一部分日本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了問題的嚴峻性,但更多日本人卻並沒有擺正心態,而是仍在費盡心力堆砌自身的“大國”形象。
只是實力擺在那,裝是裝不出來的,無法及時轉變發展策略,未來只會栽得更狠。
德國GDP超越日本,很多人認為是日元匯率暴跌,德國高通脹所導致的結果。
坦白來說,這兩點確實加速了德國GDP超越日本的腳步,但更加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如今正走在下坡路上,執拗於“大國”幻影的日本人,已經到了必須要清醒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