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證監會再次週末加班釋出重磅訊息,大致內容是暫停限售股的融券出借業務。訊息出來後一眾虧麻了的自媒體高呼大利好來了,也有人表示“暫停”不夠,“取消”才給力。
遺憾的是我得告訴大家不論“暫停”還是“取消”限售股轉融通都不算大利好,最多也就是刺激一下情緒而已,比降低印花稅甚至降準給股市帶來的實際好處還要少。
先說一點,這個訊息並不是突發的,前期早有跡象顯露,只不過現在的訊息太多,很多人忘記了而已。
去年媒體報道某上市公司大股東頻繁將限售股透過轉融通出借給融券者。這事當時在網上鬧得很大,沒多久證券交易所就出來表態要改並修改了與轉融通相關的規則,這次證監會的最佳化措施只不過是將之前已經定了的事情付諸實踐,根本不算額外驚喜。
就好像1月24日宣佈降準但真正降準是從2月5日開始的,你覺得對股市的情緒刺一般來說只要符合融資資格都能激是1月24日宣佈後強烈還是2月5日實施後強烈呢?很明顯是前者,真到了2月5日的時候市場連“降準”兩個字都懶得提了。
即便不考慮這點,限售股不能作為轉融通標的的措施還是不夠勁爆,原因如下。
我國的兩融業務裡融資是佔絕對大頭的。融資屬於做多,先借錢買股,等到股價漲上去後賣了還錢,差額是融資者的利潤。一般來說只要符合融資資格都能從券商那借到錢,因為券商不缺錢。
融券則相反,屬於做空,先從券商那裡借股票賣掉,等到股價下跌後再買回股票還給券商,高賣低買的差額是融券者的利潤。同時,融券量和融資量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券商自己也沒有多少“券”,自營盤也不是主要靠出借股票的利息賺錢的,只會將一些長期持有的股票借給融券者。
為了增加融券業務量便開發了轉融通業務。
券商不是沒有“券”嗎?一些機構、比如社保,上市公司實控人等大股東手裡有“券”,而且他們短期內不會賣出,願意借給別人賺點小錢,券商作為“二道販子”,從機構、大股東那借來“券”再借給融券者,賺個差價,與二房東有點相似。
不過,融券業務量依然不多,只能說對個別股票的股價可能有些影響但無礙大局。暫停限售股融券出借算是利好,可力度真的不大,原因如下。
第一,前文已經反覆強調我國A股的融券量少,做空者主要不是靠這玩意賺錢,融券只能算是一個小工具,還沒有股指期貨的影響大。
第二,轉融通為融券業務提供一部分“券”,並非所有融券業務的“券”全部來自轉融通。所以直接關了轉融通業務依然可以繼續融券,只是減少了融券業務量而已,又不是暫停融券業務。
第三,暫停的是轉融通裡的限售股出借,大部分轉融通不受影響。比如,社保機構是持倉大戶,倉位中的很多股票是在二級市場買來的,不屬於限售股,依然可以出借。又比如,一些大股東手裡的股票已經過了限售期,不賣股票是為了維持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他們是轉融通業務的主要參與者,把股票借出去就是為了賺點利息,同樣可以繼續出借。
此外, 原本也不是所有限售股都被融券借出了,只是一部分限售股被當作融券標的借給了融券者,真正受影響的只有這部分“券”。
經過以上分析大家應該能夠理解我為何說暫停限售股融券出借對股市的影響不大了吧?被暫停的“券”前面得加上好幾個定冠詞,範圍縮得很小,再加上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無法對為市場驚起多大的波瀾,就連情緒上的刺激力度也不能算大。
既然如此為何證監會出臺新規呢?為了堵上規則中的漏洞。
確實存在一小部分大股東急著套現,股票剛上市,自己手裡的倉位還沒解禁,想趁著新股發行價高的時候趕緊套現,於是與資金中介以及基金串通利用轉融通業務變相減持。現在出了新的規定就是為了堵上變相違規減持的漏洞,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可能是由於A股股民最近一年多來過得實在太憋屈了,加上一些財經自媒體的添油加醋,但凡有那麼點利好,不管多大都會被解讀為股市反轉點要來了。可真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暫停限售股轉融通出借是典型的例子。
正如我在本文反覆提及的那樣,該措施可以算作利好,讓A股交易規則更公平、合理,堵上了部分利用規則獲取不正當收益者之路但成熟的資本市場是不可能完全將做空剔除出去的,相反,未來我們的制度裡會加入更多對沖工具。所以請大家冷靜些、理智些,多讀些硬核內容,少看營銷號的情緒內容。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援是對原創最後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