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1000億級造車新勢力,徹底栽了。
據最新訊息,英國的明星造車玩家Arrival正式從納斯達克摘牌、退市。摘牌前夕,Arrival的股價僅剩0.49美元,總市值僅剩900萬美元。
據悉,Arrival成立超過9年,2021年5月,Arrival公司以超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7億元)的估值上市,一度成為當時英國最大的科技 IPO,以最新市值計算,累計跌幅幅度超99%。
憑藉獨特新穎的造車模式,Arrival一度受到資本的瘋狂追捧,獲得了現代、、貝萊德(BlackRock)等巨頭的投資。其創始人斯維爾德洛夫擁有公司75%的股份,身價一度躋身世界頂級富豪之列。
全球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大洗牌”正在加速開啟。進入到2024年,從全球市場來看,電動汽車可謂開局不利。其中,福特宣佈,削減純電動皮卡F-150 Lightning生產,Stellantis的執行長Carlos Tavares表示,車企過快降價可能會引發行業“大屠殺”。
突然宣佈:退市
當地時間1月30日,英國的明星造車玩家Arrival宣佈,當天美股開盤時,暫停其在納斯達克的股票交易,隨後正式摘牌退市。
其突然退市的原因是,不符合納斯達克規定的上市標準:2022年度股東大會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召開;多份財務報告未按時披露,同時沒有提交相關補救措施。
受此影響,Arrival股票遭到市場猛烈拋售,當地時間1月29日,Arrival股價單日暴跌超33%。
其實,Arrival的退市危機早已拉響警報。
早在2022年11月,Arrival就收到過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警告,稱其股價不符合納斯達克連續30個工作日內普通股交易價格高於1美元的規定。
同時,Arrival的資金鍊也已崩潰。
2024年1月初,Arrival宣佈,由於現金短缺,已錯過了2023年12月1日的最後期限,無法支付2026年到期的可轉債的利息。
據Arrival的財報顯示,2022年全年虧損高達10億美元,2021年更是虧損13.04億美元。意味著,兩年時間合計虧損達23.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5億元)。
一系列利空訊息衝擊下,Arrival破產的局面大機率已無法挽回。
據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報道稱,Arrival在聘請了一組新的顧問監督應急計劃後,離破產又更進一步。
彼時Arrival正與會計師事務所安永(EY)談判,如果無法獲得援助資金,安永將擔任管理人,負責其即將到來的破產管理程式。
1000億大泡沫
全球新能源大潮之下,資本吹出了一個又一個電動車泡沫,Arrival便是其中之一。
Arrival在歐美市場的知名度較高,最早在2015年,Arrival由丹尼斯·斯維爾德洛夫(Denis Sverdlov)在英國創立,公司最初的定位是開發電動貨車、電動巴士。
公司成立初期,便斬獲了一筆超級大訂單,來自美國快遞巨頭UPS快遞,向其訂購了10000輛電動快遞貨車,計劃在2022年投產。
這筆訂單,也讓Arrival聲名大噪。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一直到2024年,這筆訂單都沒有兌現。
在造車的同時,Arrival還成立了自動駕駛部門,斥重金研發了自動駕駛軟體和配套硬體,向資本市場包裝了“無人貨運”概念。
憑藉著獨特新穎的造車模式、誘人的概念,Arrival迅速吸引到了資本的目光。
2020-2021年期間,Arrival獲得了現代、起亞1億歐元的投資,這筆投資讓Arrival成為英國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之一,估值高達3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3億元)。
另外,Arrival還從華爾街巨頭貝萊德(BlackRock)籌集了1.18億美元。
2021年3月,Arrival迎來高光時刻,透過與特殊目的併購公司(SPAC),成功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總市值一度超過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7億元),成為英國當時最大的科技IPO。
其創始人斯維爾德洛夫擁有公司75%的股份,身價隨之暴漲,躋身世界頂級富豪之列。
但,泡沫終究是泡沫。
Arrival上市即顛覆,此後披露的財報更是暴雷不斷,連年鉅額虧損。直到退市,公司都沒有向合作方交付任何一輛車。
據Arrival披露的財報顯示,公司營收規模一直都是0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僅剩下4250萬美元。
泡沫破滅的背後是,Arrival公司內部管理混亂不堪。
2022年11月,Arrival遭遇高層集體離職,其中,公司總裁兼戰略主管Avinash Rugoobur離職,創始人兼CEO的斯維爾德洛夫辭職,董事長彼得·庫內奧(Peter Cuneo)成為公司臨時CEO。
2023年1月,Arrival上演大裁員,緊急任命了新的執行長Igor Torgov,他曾擔任該公司的執行副總裁。
據目前公開資料,2023年,Arrival的員工規模從原來的接近3000人只剩下了800多人,如今員工的總數更是少得可憐。
破產重組似乎成為唯一選擇。
“大洗牌”來了
2024年初,各大車企統計2023年全年銷量,比亞迪在2023年第四季度純電車銷量總計526409輛,超過特斯拉484507輛,成為全球最大的純電動車製造商。
意味著,自2018年起一直保持著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第一名,霸榜6年之久的特斯拉,向比亞迪讓出了頭把交椅。
霸主交棒,全球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大洗牌”正在加速開啟。
進入到2024年,從全球市場來看,電動汽車可謂開局不利。
其中,福特宣佈,削減純電動皮卡F-150 Lightning生產,Stellantis的執行長Carlos Tavares表示,車企過快降價可能會引發行業“大屠殺”。
市場對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展望也偏負面,瑞銀預測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將增長11%,但在2023年這一增速為47%,2022年則為60%。
歐洲市場也傳來陣陣寒意。
經銷商服務公司Cox Automotive預測,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正在進入“低需求、高供給”的低谷期,將會從2024年持續到2027年。
大眾汽車集團的資料佐證了這一判斷,集團在歐洲的電動汽車訂單已經從2022年的30萬輛下降到了2023年的15萬輛。
大眾汽車集團的首席財務官兼營運長Arno Antlitz指出,與今年上半年相比,第三季度的訂單增長較為緩慢,而且這種趨勢預計將會持續。
大眾汽車集團2023年多次宣佈削減德國的電動汽車產量,去年11月初,還以電動機供給不足為由,暫停了茨維考工廠的生產,並表示,暫時不會就第四家電池工廠的選址做出決定。
更嚴峻的現狀是,歐洲的電動汽車行業已經掀起了倒閉潮。其中包括,Lordstown Motors、Proterra和瑞典的Volta Trucks等電動汽車初創公司都已宣佈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