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選,一隻鴿子最想生在印度,最不想生在廣東。
就像外媒2月1日報道的那樣,生在印度的鴿子,可能會被三哥們當成“中國間諜鴿”,光宗耀祖,走上鴿生巔峰。
生在廣東,在幼年時就會被油炸、被紅燒、被熱滷,被做成一道道粵韻風華。
你以為它不想像印度鴿一樣光宗耀祖麼?它等得到長大飛往南亞次大陸的那天麼?它有努力的機會麼?
選擇比努力重要,鴿界如此,券商界更是。
1月30日,海通證券釋出2023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9.18億元到10.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55.35億元到56.27億元,同比減少84.57%到85.97%。
如此業績,揭開了海通這塊金字招牌背後的尷尬:保薦質量顯著下滑,踩雷境外資產。
而這都源於它的兩次選擇。
客戶的天使,股民的夢魘
讓2億股民痛心疾首的,就是市場上有太多估值偏高的上市公司。
拋開市場機制不談,保薦券商的操作手法是原因之一。
這是擺在海通證券面前的第一個選擇:投行業務到底是優先客戶,還是優先監管。
海通選擇了前者,這讓它成為了僅次於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投行業務探花,但也成了客戶眼中的著名天使,股民眼中的夢魘,甚至被證監會“嫌棄”。
要講明白海通證券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我們需要從投行業務本身說起。
別以為它有多高大上,券商做投行業務的時候,就是和你家樓下Tony最像的時候。
和你理髮是為了追班花一樣,公司找券商保薦,是為了高價發行,歸根結底都是包裝。
包裝效果如何,直接決定了班花追不追得到手。所以優秀的理髮師,往往會根據你的整體氣質,給你量身定製一個合適的髮型,並收取一次讓你刻骨銘心的費用。
優秀的券商,也需要全方位地瞭解自己的客戶,並定製一個保薦方案,這個過程,就叫盡職調查。
但畢竟同個價位的Tony技術都差不多,所以他們只能想盡辦法,結客戶之歡心。
比如給你上最好的洗髮水,再來一套面部剃鬚服務,最後再噴上名牌鬚後水,讓你盡興而歸。
理髮師這麼做無傷大雅,最多也就是帶動其他同行一起開卷。
但券商如果服務意識太過充沛,後果可就相當嚴重了,畢竟證監會在一旁盯著。
比如沃德農機,2018年分紅26億,是當年營收的63%,淨利潤的3.6倍,2020年分紅4億,2022年又分紅10億,其中絕大多數都進了實控人王偉耀、張阿美夫婦的腰包。
一邊咣咣花錢,一邊又猛猛哭窮,任何一個久經考驗的大A股民,都會對它的上市打上好幾個問號。
大金融家海通證券說,這不重要,一邊把沃德的保薦材料交了上去。
深交所和證監會說這很重要,前者撤銷了沃德的上市申請,後者一邊給海通的保薦代表開罰單,一邊又把海通從券商“白名單”裡踢了出去。
順便一提,這個白名單是證監會推出的對公司治理,合規風控有效的券商推出的一種獎勵機制,自2021年5月到現在,已經公佈8次。券商們進進出出,頭部券商裡只有海通一次都沒進過。
再比如索辰科技,上海一家專做計算機輔助工程的公司,發行價居然高達243.5元/股,超募15.68億元,是原來的1倍還多,發行市盈率高達368.92倍。
這麼一單做完,淨利5000萬的索辰科技25億募資到手,股民戲稱“躺賺50年”。
海通證券也笑納2億保薦費,50年換2億,我都替海通不值!
還有2022年的最貴新股翱捷科技,2023年的日聯科技,也都是海通證券的作品。
原來中信和中信建投是走量的是吧,敢情您海通才是客戶們心中真正的超人!
大投行海通證券拍著胸脯說,發行價和保薦費不重要,為資本市場保薦優質資產,是阿拉的天職。
市場翻了個白眼,一邊掏出了幾張k線圖,幾隻最貴新股的大陰線分外顯眼,4月18日上市的索辰,更是在4月27日就掏出了一份虧損季報。
這是優質資產?你當我沒見過優質資產?
經營虧損,作為保薦券商的海通能不知道?但人家就是能掐著季報披露前讓客戶上市,錢到手之後,業績再難看也無所謂。
什麼叫天使般的投行?翻譯翻譯。
就是不但能讓客戶安心躺50年,還能在睡夢中時不時笑醒,厲不厲害你海通哥?
靠著對客戶無微不至的服務,海通證券常年位居投行業務榜單前列。2023年,海通證券IPO總承銷規模為466億元,行業排名第二;創業板的承銷金額達到56億元,排名第四;在科創板的承銷金額達到380億元,排名行業第一。
尤其是科創板,海通證券靠著超高成功率,成功成為一眾科創企業心目中的“爺叔”。
爺叔海通證券一邊壓住瘋狂上揚的嘴角,一邊說都是虛名,何足掛齒。
證監會這次話都懶得說,扔出16張罰單,其中10張來自科創板保薦,主要是由於信披違規而收到的行政處罰、監管函、問詢函等。
從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海通一共完成23單科創板保薦業務,這樣一看受罰比例還不到50%,還有提升空間。
玩地產債玩到退市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是所有頭部券商的共同問題。
在這方面,券業大咖們也是各出奇招,有押寶自營的,有玩股票期權的,還有玩期貨的。
海通證券香港子公司海通國際以非凡的戰略眼光,選擇了地產債。
起碼在2021年之前,這個選擇相當明智,高速發展的地產行業成為地產債安全性和高收益的有力支撐。
轉折發生在2021年,地產行業的整體轉向,成為海通國際的當頭一棒,但船大難掉頭,海通國際根本來不及調倉。
以海通國際管理的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其房地產持倉曾高達81.55%,雖算不上梭哈,但地產走勢如何,基本能決定海通國際的交易業績。
直到2021年12月,這一比例才發生大幅調整,但房地產依舊是該基金的最大行業配置。根據2022年前三季度財報,海通國際多次降低風險敞口,但投資頭寸依然高達350億港元。
資料顯示,2021年海通國際的交易及投資收入淨額從2020年的30億港元降至2.5億港元,同比下滑了92%,自2021年三季度起,海通國際交易及投資收入季度虧損基本穩定在5億港元以上。
2022年,港股市場更是出現整體性的巨幅下跌,對海通國際無疑是雪上加霜。
去年3月17日,海通證券旗下控股子公司海通國際在港股釋出盈利預警公告。稱初步測算,海通國際2022年淨虧損約64億至66億港元,不僅將前兩年好不容易賺回的22.33億港元盈利全部侵蝕掉,還倒虧了四十多億港元。
訊息一出,海通證券也跟跌,港股和A股收盤跌幅分別為4.95%、3.56%。
對此,海通國際官方解釋稱:“淨虧損主要是由於香港資本市場活動在2022年上半年放緩導致集團的佣金及手續費收入減少,及因金融市場震盪造成證券價格下降而產生投資淨虧損。”
投資者們當然不買賬,“前半句並非主要原因,後半句才是真正原因”,“老老實實做中介就好了,非要去搞自營”是他們的心聲。
去年10月6日,在停牌10個交易日後,海通國際與境外全資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通國際控股”)釋出聯合公告稱,9月26日,海通國際控股以協議安排方式對海通國際私有化,並請求董事會向計劃股東提交該建議。私有化生效後,海通國際控股將擁有海通國際100%的股份。
公告顯示,海通國際每股私有化價格為1.52港元/股,較停牌前溢價100%,登出價較停牌價每股0.71港元溢價約114.08%。
換言之,就是海通國際要走向私有化退市的結局。
其實去年,港股退市的企業至少20家,包括雅士利、達利食品、永盛新材料、江南集團等,但證券行業並不多見,更何況還是頭部券商。
尾聲
其實踩雷地產債的遠不止海通國際一家,中資券商或多或少都牽扯其中。
但作為曾在上海灘與申銀、萬國抗衡的一方豪強,如今又作為海派券商的代表,在行業頭部的激烈競爭中始終牢牢佔據一席之地的海通證券,似乎退步得有些過於明顯。
從股價上也能看得出市場的較高預期,從1月30日業績預告發出至今,海通證券股票價格已經連跌4日。
也許是為穩定投資者,海通證券丟擲了2024年首份回購方案,表示擬使用自有資金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A股股份,回購金額為3億元-6億元,回購價格上限為12.78元/股。
但回購終究只是權宜之計,對市場信心的提振相當有限,就像廣東的鴿子再怎麼努力,也擺脫不了被端上餐桌的命運。
但幸好,在要成為怎樣的券商這件事上,海通證券還保有選擇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