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站在當前時間點上,如何看待未來增量政策的節奏和效果?樓市、股市下一步將如何演繹?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將如何影響國內經濟環境和投資決策?11月20日,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曹遠征接受JIC投資觀察專訪,就近幾個月出臺的一系列逆週期調控政策、美國大選、歐盟限制中國新能源產業出口等熱點話題做了相關解答。現轉發如下:
9月底以來,隨著一系列經濟政策的接連出臺,國內經濟基本面出現回升向好的變化,樓市成交、PMI指數等經濟資料都呈現出築底企穩的態勢,股票市場投資者情緒明顯好轉,風險偏好有所提升。一時之間,關於中國經濟的討論變得更加火熱。
01
“‘有事學會找市場,不能只想找市長。’財政的刺激對於經濟復甦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問:今年9月底以來,央行、財政部、發改委等各個部門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逆週期調控的政策。這些政策對我國經濟走勢將有何影響?
曹遠征:首先,需要理解一攬子增量政策出臺的原因。
為此,我們需要關注一個重點指標:名義GDP增長開始低於實際GDP增長。2023年名義GDP增速4.6%,實際GDP增速5.2%,今年這兩者差值已擴大到1%,呈現為GDP平減指數為負的狀況還在走闊中,這意味著經濟下行已經出現了通縮現象,並有可能導致通縮——債務螺旋下降效應,出現去槓桿加重的傾向。 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可以看看以前是如何做的。
改革開放以來,加上這一次一共出現過3次名義GDP低於實際GDP增速,即GDP平減指數為負的狀況。第一次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為了扭轉局面,中國政府發行了8000億國債,開始大規模修建高速公路,同時啟動了房改,將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第二次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穩住了局勢。
因此,當下處理經濟問題,也需要財政刺激。但就當前情況來看,需要實現三個目標:穩定槓桿,經濟復甦,持續增長。三個目標相互關聯,是短中長期目標的安排。
有句話叫“有事學會找市場,不能只想找市長”。財政的刺激對於經濟復甦固然重要,但仍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以短期看,解燃眉之急的財政刺激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從中期看,一攬子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改革政策才能扭轉被動局面,實現經濟復甦;從長期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才能持續增長。這也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意義所在。
02
“產業組織在中國模式下誕生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標準,正在引領世界。”
問:對中國的產業發展路徑,您有什麼看法?對於一些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的產業,有哪些經驗可借鑑?
曹遠征:經濟領域的全球化,無論是生產與消費,還是金融、貿易、投資,各國都被納入國際分工的鏈條之中。在世界競爭格局中,中國有強項,也有短板。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是“從0到1”的過程,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更是全球的問題,中國在這方面與西方國家有差距。但“從1到無窮”的過程,則是中國的強項。
中國是全球產業鏈最齊全的國家,經濟增長最大優勢和特點,就是利用並拓展超大規模性。比如新能源行業,在產業組織意義上進行制度創新,鼓勵創業和創造,不斷將“減排”的成本轉變為經濟發展的紅利。其奧秘就在於隨著產業規模的增長,因規模效應的提升而使新能源成本不斷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超大規模性雖然是自然稟賦的體現,但更重要的是有意識的產業組織過程,即透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將自然稟賦的超大規模性整合為經濟活動意義上的規模效益。這特別突出地體現在中國企業的發展戰略考慮及產業成長的組織策略的實施上,以及基礎設施的超大規模與人口超大規模的結合上。
還是以新能源汽車為例。除了政府的戰略指引與政策上的支援、企業的創新創造,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不可或缺的還有“村村通公路”使新能源汽車可以跑進農村,“村村通電”使新能源不擔心動力問題,“村村通訊號”使包括GPS等導航在內的電子系統使用無障礙……這些共同發力,促成了新能源汽車巨大規模的市場機會。
綜上來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與企業奉行“不斷做大”的理念一拍即合,並依託中國完善的超大規模基礎設施,使得企業規模持續擴大,這是中國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的重要底層邏輯。
問:今年10月,歐盟27個成員國投票通過了對中國產純電動汽車(EV)徵收追加關稅的提議,歐盟委員會可以自由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35%的反補貼關稅,並指出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曹遠征:從經濟學角度看,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市場經濟是透過競爭,以產能過剩的方式淘汰落後產能,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剩產能是落後產能,落後產能勢必會被淘汰。
但電動汽車卻不是落後產能,正如當年汽車替代馬車一樣,電動汽車正在取代燃油車。燃油車才是落後產能。事實上,歐盟早已決定要在2035年停售燃油車,如此一方面要求歐盟的產業為淘汰燃油車做準備,另一方面又指責代表先進技術中國新源電動汽車是產能過剩,這顯然是矛盾的。
當前,“碳減排”已成為全球共識。而中國與歐洲採用的是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由於減碳成本高企,歐盟制定嚴格的減排標準並限制燃油車的發展,只明確禁令,卻不明確產業解決路徑;而中國則是用鼓勵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以實現減排,並呈現繁榮發展態勢。這表明:透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產業組織,是可以把減排成本變成綠色發展的紅利的;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減排的雙贏。
還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製造技術已開始成為全球的標準,引領著低碳經濟的發展。
由此推而廣之,在產業組織中國模式中誕生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標準正在引領著世界,這才是歐美忌憚的要害,成為其加徵關稅的底層邏輯。
03
“與其考慮脫鉤邊界的上限,不如堅定自己的道路。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才能贏得未來。”
問: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會對中美經貿關係產生什麼影響?歐美和中國脫鉤的邊界有沒有上限?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曹遠征:特朗普執政的理念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從他第一個任期所推行政策來觀察,有三點十分重要,並會在他第二個任期加大力度。一是政府透過稅收減免、補貼等政策,吸引企業回到美國本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二是提高進口關稅,避免外國產品特別是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防止美國就業機會流失海外;三是反移民,啟動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非法移民驅逐行動,把就業機會留給美國人。
這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做法只能使全球經濟“脫鉤斷鏈”。事實上,近年來,美國透過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另立“小院高牆”的方式,試圖透過“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等供應鏈策略,減少對中國等國家的依賴,試圖重塑全球供應鏈。
從國際關係角度出發,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將所謂的“安全凌駕於發展之上”的地緣政治經濟考慮,它正在顛覆經濟全球化的底層邏輯,時代主題也因此開始由“和平與發展”向“安全與發展”轉變。這意味著,世界經濟不再像全球化年代那樣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價值觀至上開始主導經濟,“同誰做生意比做生意本身更重要”,世界經濟因此而開始碎片化、同盟化。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雖然提倡與中國“脫鉤斷鏈”,但產業更多流向“一帶一路”而非迴流美國及其近岸或友岸。與此同時,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的重化工業也出現向東外遷跡象,也向歐亞大陸中心集中,這使得“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為何產業鏈並未如美國所預期的向“近岸”或“友岸”方向變動,而向“一帶一路”沿線聚集?
這與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性有關,並集中體現在基礎工業上。2023年,中國的鋼鐵產能佔全球的53.9%,電解鋁佔全球產能的近60%,石油化工佔全球產能的34%。這些產品都是工業的必需品。如果把中國基礎工業的超大規模性納入“一帶一路”觀察,可以發現,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海灣國家組織等能源和資源的富集地區是中國基礎工業的上游;以東盟為主的RCEP成員國的製造業集中地區,是中國基礎工業的下游;中國處於兩者地理中樞位置,且兼具強大製造業基礎與工業能力,正好在“一帶一路”產業鏈中發揮了關鍵的強鏈補鏈作用。這突出表現為中間品貿易的快速增長。
僅2024年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間品出口同比增長18.2%,達到1.1萬億元,佔對這些國家出口總額一半以上。中間品產品貿易在不斷助推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建立密切的上下游商業產業合作關係,並在技術合作、產品創新、標準對接等多方面形成深度繫結,在一定條件下還有望促進中國製造及供應鏈設計、生產、服務及營銷能力的提升,對於供應鏈的安全、產業鏈升級具有越發重要的意義。
總體而言,特朗普政府可能會繼續強化“印太戰略”,試圖透過加強與盟國的關係來制衡中國,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在不斷推進,為全球產業鏈的重塑、升級帶來新的可能。與其考慮“脫鉤”邊界的上限,不如堅定自己的道路。還是那句話,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才能贏得未來。
問: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如何更穩步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曹遠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當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既為中國自身發展樹立了路標,也為世界明確了中國道路的方向,具有面向未來的世界普遍意義。
首先,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1/5。目前全世界發達國家共有37個,人口總數為10.28億。如果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將使世界現代化人口在現有規模上擴大一倍有餘。這本身就是世界現代化史無前例的,將極大改變世界的面貌。
其次,據國家統計局公報顯示,我國早在2018年,中等收入群體就已經突破了4億人,占人口比例的30%左右,從而使我國的零售商品總額與美國相若,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按照“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預計到2035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實現倍增,即8億人。這將有望使中國的消費能力倍增有餘。
因此,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並將這一持續成長的市場為世界所共享,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中國將走入世界舞臺的中央。
再次,如今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工業門類齊全的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典型的世界工廠,並擁有完備且層級複雜的供應鏈網路,不論在供給端還是需求端,中國都已成為聯結髮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橋樑。這不僅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更決定性地改變著世界經濟形態。
此外,“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代表的制度層面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將自然稟賦上的超大規模性轉變為經濟理論意義上的規模效益的可靠依託,成為推動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日益佔據中心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產業培育過程中對供應鏈進行全鏈條的梳理,打通堵點、克服難點、紓解痛點,形成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新型關係,構成“中國模式”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式現代化正影響現行世界經濟及秩序安排,在體制和制度層面展現世界普遍意義。
還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當前的世界經濟環境下,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才能贏得未來。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亂髮布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將“人大重陽”設為星標
點選上方的公眾號卡片
再點右上角三個點
就能看到“設為星標”
保持聯絡,一起前行
// 人大重陽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專案。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階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別忘了“點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