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各地開完了兩 會,也制定了今年了的GDP小目標和實現方式。
很確定的一點是,今年的GDP目標大機率仍然是5%。
但是,作為今年3月大會確立全年目標的前奏,筆者讀了幾個關鍵省份的會議內容,整體感受是疑惑的,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GDP目標定的不低,但從三駕馬車的角度考量,各地的預期卻是整體下調的,那麼依靠什麼實現呢?
2、基於第一點,筆者強烈感覺今年仍然會像去年一樣年中再逼出新的“1萬億特別國債”(財政政策)來託底經濟,但大機率仍然是託而不過分地舉高高;
3、制定了3%的通脹目標卻極少有省份依靠消費這個抓手,一臉懵逼。
具體咱們一條一條說。
1
首先是GDP目標和實現方式。
今年大多數省份均下調了GDP目標,經加權平均測算大概為5.4%,具體分佈如下圖(對原圖略有補充):
這個數值跟去年的5.6%計劃相比算不上高,但實際上今年定的目標並不算低,因為去年的目標是建立在2022年各項資料都很低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按照慣例,參考國內前五個大省的經濟增長目標來確定咱們全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目標,3月會議大機率依然會設定成5%。
這是好事兒,說明態度上是進取的,眼前我們也需要進取。
但是,相信不少朋友跟我一樣第一時間更想知道各地大體是透過什麼方式去實現。
遺憾的是,粗略地看了幾個地方,除了“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字眼較多外,我並沒有找到實現目標的有效抓手。反而卻發現各地對投資、消費和出口都表現的鴨力山大,大體情況如下:
固定資產投資:各地普遍下調,整體增速從去年的7.8%下調至5.8%;
消費:相較於2023年,多數地方也下調了。如廣東、福建、安徽分別從 2023 年的 6%、10%、9.5%下調至 5.5%、6.5%、7%;
出口:不太確定,外貿大省制定的目標也很謹慎。比如,廣東進出口總額增長目標從 3%下調至 1%,江蘇目標實現正增長即可。
所以,從各地的GDP目標和實現方式來看,由於債務約束,各地明顯搞不動基建投資了,而針對消費和出口多少有些看“自身韌性”吃飯的意思,唯一的著墨點是各地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熱捧。
話句話說,大部分地方都將“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新的投資驅動點,這或許是各地實現目標的主要抓手吧?!
2
然而,它能嗎?
顯然還不能,還不夠!
2023年新能源汽車和製造業如火如荼,雙位數高增長都沒有有效地對沖掉房地產投資下滑帶來的影響。
如果今年三駕馬車都按照各地預期的那樣走,就意味著今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比去年增長還要猛很多很多才能實現對沖,這就不可不免需要更多的財政補貼。
然而,今年各地對於財政收入的目標是謹慎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第一本賬)增長目標加權平均僅為 4.5%,遠遠低於去年的整體預算7.4%。
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更多的ZY補貼,單靠這點兒收入預算去搞投資實現經濟目標,多少有些痴人說夢。
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今年仍然會像去年一樣年中再逼出新的“1萬億特別國債”(財政政策)其中一個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消費也需要支撐。從地方對消費的發力態度看顯然是不想傾斜太多,可是如果消費不起來,即便靠生產完成了5%的經濟增長,其宏觀經濟風險仍然會被動的大幅上升。
據前不久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為“名義”而戰:當前問題關鍵在於名義經濟增長——2023年度宏觀槓桿率》一文顯示:
展望2024年,宏觀槓桿率仍將繼續上升。假設全社會債務增速保持在10%,名義GDP增速達到6%-7%,則宏觀槓桿率上升幅度不到10個百分點;如果債務增速10%,名義GDP增速只有5%,則槓桿率增幅會達到14個百分點,全年宏觀槓桿率將超過300%。為名義GDP而戰至為關鍵。
也就是說,1到2個百分點的名義經濟增長之差就能將經濟風險擴大5個百分點。
所以,無論是支援地方投資完成GDP目標所需,還是支援消費回暖降低宏觀經濟風險所需,都意味著ZY必須要出錢。
起碼,從地方的安排上有“靠”的意思。
3
最後是通脹,它跟名義GDP、降低宏觀經濟風險是一體的。
雖然各地普遍把目標定在3%,但我可以負責人的說,根本不需要擔心通脹會起來!!
首先,各地對於消費的態度依然是以自身恢復為主,沒有透露出更多的消費補貼刺激計劃。
31各省市地區,只有5個上調了社零增速預期,12個都下調了。整體對於社零消費增速的預期為6.2%,比去年還低了0.7%。
消費預期不如去年,而去年又是剛剛解除疫情的第一年,其月度通脹資料好幾個月都是負值,我實在想不明白就目前這架勢,單靠居民延續去年的消費趨勢,它憑什麼能把通脹撬起來!
在我看來,今年通脹能不能被撬起來,不要看M2增速、不要看央行降了多少息,只需要緊緊地盯著財政政策有多大比例直接往消費上補貼、財政又預算外花了多少錢能夠透過投資間接地流到居民手裡。
沒有這兩項,M2再高都是因為有人借錢週轉債務產生的,對通脹沒有用;沒有這兩項,央行降息也僅僅緩解了部分債務壓力而已,依然很難擠出多少消費拉昇通脹。
綜上筆者認為:
各地的GDP目標定的沒毛病,但實現方式暗含了需要ZY財政接濟;
而通脹暫時根本不用考慮,除非ZY財政有意加大,並直接透過消費完成補貼,否則3%只能是理想而非現實;
考慮到名義增長才是今年經濟增長緩解金融風險的關鍵,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年仍然會大機率出現新的“1萬億特備國債”的支援方案(前提是赤字率不會提高太多)。
接下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總之記住一點:今年仍然是看ZY財政臉色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