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最大退休潮悄悄來臨。
北京、江西、內蒙古等地退休人口數量都在300萬人以上,廣東超700萬人,浙江更是一馬當先,數量高達915萬人。
退休人數的居高不下,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省份2022年養老金上漲。
與此同時,房地產危機引發連鎖反應也不可小覷,河南政府財政枯竭,已有鐵飯碗的人不能按時領到薪水。
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快速演進,大多數人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未富先老”。
當“退休大潮”如堤壩開閘之勢無法阻擋時,人們出現焦慮也在所難免。
人口發展面臨著深刻而又複雜的形勢變化,人口負增長之下,“少子老齡化”將成為一大常態。
1
2022年是一個因果年,1962年是因,此時便是果。
1962年,溫飽問題稍微轉好,人們的生娃熱情就爆發了,而且還是大爆特爆。
從1961年的949萬如火箭般飈升到1962年的2451萬,一直到1971年,人口生育量持續了10年的高位數!
上世紀60年代,出生人口高達2.39億人,而後的70年代則達到了近2.17億。
時間在退回到2022年,此時出生於1962年的男性將達到60歲的退休年齡,大多數出生於1972年的女性也將在今年退休。
以此推算,在這個生育峰值期間出生的“60後”和“70後”,將在2022-2035年前後跨進60歲的門檻,成為退休大潮的“主力軍”。
2022年,國家進入退休高峰期。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1963年出生的人口是近70年來的最高值,多達2975萬人,出生率為43.60‰。
這也意味著,明年退休的人數將會只增不減。
目前,60歲及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2.64億。
其實早在2002年,我國就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當時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就已達到了10%。2021年,這一數值上升到了18.9%。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突破了14%,這預示著我國正式跨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到2033年,65歲以上老人佔比將會超過20%,此時進入超老齡社會。
假設未來的幾年生育率沒有大幅度的提高。
到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高達43%,這意味著100個人當中就有43個老人。
已經可以想象到廣場上烏泱泱的一片廣場舞大軍了。
2
接著來看看這一輪“退休潮”。
“退休潮”首先帶來的就是勞動年齡人口的持續大幅下降。
在這波“退休潮”中,每年都會有超過2000萬人退休;
與此同時,我國每年新增的潛在勞動力供給大約為1700萬-1800萬。
也就是說,我國每年都會減少300-500萬的勞動年齡人口。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
勞動力缺口的同時,養老金壓力也大大增加。
全國總共退休職工達到1.3億人,未來10年間 我國平均每年2000萬人退休。
假如一個省700萬人退休,保守估算平均退休金3200元一個月,一個月發放養老金224億,一年發放2688億元。
一方面退休人數增加,領取養老金的人數也隨之增多;
另一方面退休人數比新增加的就業人數多,繳納養老金的人數則會持續下降。
中保協釋出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預測,未來5-10年,中國預計將出現8-10萬億的養老金缺口。
如上所述,無一不顯示著養老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仍在不斷加劇;另一方面,養老金缺口也將隨著時間推移而進一步擴大。
和日本先進入富裕國家之後才進入的老齡化不同,我們是未富先老。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年輕人的社保和養老金的天平越來越傾斜,已經有不少省份的養老金出現了收不抵支的局面,不知道還要多久,這個天平將會徹底破碎。
中國社會科學院就曾推算,中國養老金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餘。
別的不說,大家現在很關心的一個問題肯定是:
到了我們這代人退休的時候,養老金從何而來,夠不夠大家正常的吃飯生活,這些都是問題。
3
現在,我國養老金體系“三大支柱”是哪些?
第一大支柱:靠政府,基本養老保險
“基本養老保險”就是大家常說的“養老金”,其包括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單看覆蓋率,全國超過90%以上的人都有養老保險。
有的人會說,我有養老保險我怕啥?
首先我們認真看一下名字,“基本”養老保險,之所以有“基本”兩個字,是因為它只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根據《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來看,55%是養老金替代率的最低警戒線,若養老金替代率低於55%,那麼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將嚴重下降。而如果想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養老金替代率最少要達到70%。
與此同時,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約為7243元,而人社部公佈的企業職工月人均養老金約為3000元,由此計算的養老金替代率不到42%,這可差的遠了。
光靠基本養老保險,大魚大肉沒有了,遊山玩水更沒得說,所以,我的老BABY們,咱們另尋他法吧。
第二大支柱:靠企業,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
作為第二大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我國養老體系的重要補充部分。
近年來企業年金和職工年金的確有一定發展,但是覆蓋人群還是很有限,且企事業單位面臨的經濟負擔壓力也不小。
截至到2021年末,全國建立年金的企業數量大約有11.75萬家,參與職工2875萬人,總規模約2.64萬億元。同年年末國內就業人口約7.46億。這意味著全國就業人口中只有3.85%左右參與了企業年金或職工年金。
100個人裡才不到4個人,這比例確實不太行。
第三支柱:靠自己,個人商業養老賬戶
政府只保障基本生活,企業年金覆蓋率太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提高退休後養老金的整體替代率,建立自己的“個人養老小金庫”非常有必要。
所謂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就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今年4月,國家正式出臺的《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將第三支柱的制度“空白”完美填補。成都也已成為四川省個人養老金的先行城市。
這個是新事物,簡單講就是自己存錢,這部分存款國家不收稅而已!
看!看圖。
現在仍是以國家養老為主。但是,隨著少子化與老齡化的同時出現,我們都需要認真仔細的規劃我們的養老金。
4
面對“退休潮”帶來的養老壓力,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延遲退休可以在國家層面減緩整體的養老壓力,對我們個人來說,多工作幾年,就可以多儲備一點養老金,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只是,如果像日本和韓國一樣,70歲還要開出租車、做餐廳服務員才能維持生計,或許不是我們期望的生活。
試想一下——
辛苦工作一輩子,60歲之後還要為了生計奔波勞碌,何止是苦啊
養老金不夠,延遲退休就成解決方案之一。
江蘇省在今年3月1日就明確了延遲退休的相關制度:職工和用人單位協商一致後,可以到人社部門備案實行延遲退休。
我想,領導都願意多幹幾年,而大部分普通人還是希望早點退休自由的過日子。
但問題在於,60歲之後再繼續工作最多就多幹個5年,65歲基本上已經是極限了。
所以這一招基本也是治標不治本。
那很多人可能想到,既然人口老齡化嚴重,那我們可以鼓勵生育,新生兒數量上去了,問題長期看來不就能有效改善嗎?
在今年8月日的《求是》雜誌上,公開承認”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將進入負增長。而且,“人口負增長”“少子化、老齡化”將成為常態!
瞧,終於承認了!
大家看到這裡,不妨想想——
現在的出生率萎靡不振,未來人口負增長,那20年後的養老金問題也會越滾越大。
目前,中國仍然處於“人口紅利”期,2020年總撫養比為45.9%。
之所以中國的“人口紅利”能夠持續數十年之久,這與20世紀60-80年代較高的人口出生率導致隨後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高企,以及出生人口逐步減少導致兒童撫養比減少有關。
但是,隨著近年來兒童出生數量的減少,便也意味著“人口紅利”很難長期持續。
當人口紅利不在,人工開支不斷增長和消費增長邊際效益放緩的狀況也會隨之出現。
如此一來,傳統制造業、傳統服務業、房地產行業、汽車製造業、資本流向、或將失去優勢,或將嚴重分化。
未來,再看一個城市價值時,還要看每平米土地上人口的平均年齡。哪裡人口密集,人口平均年齡小,那裡的資源就越集中。
對於所有人而言,不得不面對有些殘忍的問題:
很可能,我們要為自己的養老提前做準備!
當頭孢都不在醫療報銷範疇時,我們該怎麼養老。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沒有什麼宏圖偉願,僅僅是:
老之將至,不必行到水窮,不必坐看雲起,也不必採菊東籬,不必悠然南山,只想需所愛之人還在身側,看堂下子孫嘻嘻鬧鬧。
如此,便好。
只是夢想照進現實,我們不得不考慮:
年老體衰後,我們靠什麼生活?
我們住在哪裡?
我們還能付得起房租嗎?
我們的醫藥費從何而來?
如此,何安。
文章來源於知乎:混知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