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財經記者 王健文
在經歷了出售管線、高管離任、拒絕收購等一系列事件後,聯拓生物最終選擇了"關門"、退市。
自2022年起,Biotech行業持續陷入寒冬,至2023年,寒風仍然未能消散。在融資難題和現金流壓力之下,行業內企業也在經歷著自救與出清。
官宣退市、關停
2月13日,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聯拓生物(LIAN.O)釋出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已完成了對公司的全面戰略評估,並決定開始逐步結束公司業務,包括出售剩餘管線資產、從納斯達克退市並裁員。
據聯拓生物預計,大部分關閉工作將於2024年底完成,包括履行現有協議下的過渡服務義務以及逐步停止當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而徹底解散預計將在2027 年上半年完成。在逐步關閉業務的同時,董事會還宣佈派發每普通股4.80美元的特別現金股息,總額約為5.28億美元。
針對這一決定,聯拓生物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Konstantin Poukalov表示,"隨著(公司)將重點從Mavacamten商業化上轉移以及將NBTXR3的權利許可給楊森,董事會一致決定逐步結束業務是在當前生物技術市場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方式"。
2月13日當日,聯拓生物股價單日大漲18.81%,收於4.80美元/股,市值達到了約5.19億美元,創下了近一年來的新高。
從成立到上市再到籌備關停,聯拓生物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
2020年8月,美國生物醫藥投資機構Perceptive Advisors牽頭創立了聯拓生物。在成立之初,公司就確立了"License in(授權引進)"商業模式,即與國際領先的生物技術企業進行合作,進而向中國及亞洲等主要市場引入醫藥產品。
2021年11月,成立不到16個月的聯拓生物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股票發行價格為16美元/股,發行市值為17.28億美元,募集資金共計3.25億美元。但自上市以來,公司股價持續震盪下跌,至2022年10月24日,公司盤中股價最低下探至1.07美元/股,市值也較發行時蒸發超9成。
截至目前,聯拓生物仍未能走出虧損困境。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在研產品均未產生營業收入,而公司的淨虧損額分別為1.40億美元、1.96億美元、1.11億美元、0.70億美元。同期,企業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21億美元、1.59億美元、0.60億美元、0.21億美元。
持續虧損下,聯拓生物的現金儲備情況也逐步惡化。截止2023年9月末,公司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價證券及限制性現金共計約2.52億美元,而截至2022年末,公司持有的上述資產總額約為3.02億美元。據公司預計,其現金儲備足以滿足公司至2025年上半年的運營需求。
在此背景下,聯拓生物的管理層持續震盪。2023年12月19日,聯拓生物宣佈公司首席財務官Yi Larson離任。次日,公司執行長王軼喆也宣佈離任。
多次轉讓管線回血
作為一家"License in"模式的生物醫藥公司,聯拓生物持續從其他Biotech藥企中引入潛力管線。在成立後的兩年內,公司共計引入了9款產品。其中,Mavacamten(瑪伐凱泰)是其引入產品中最接近上市的一款藥物。
2020年,聯拓生物以4000萬美元首付款及1.475億美元潛在里程碑付款的代價,從美國生物藥企MyoKardia處引入了Mavacamten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和泰國等市場的開發和商業化獨家權利。2023年4月,Mavacamten新藥上市申請獲中國藥監局受理。
Mavacamten可用於治療有症狀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醫藥魔方Info資料顯示,中國約有110萬-280萬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但目前國內尚無特異性治療肥厚型心肌病的藥物獲批上市。這也意味著,若Mavacamten成功獲批上市,其商業前景或較為可觀。
不過,2023年10月,聯拓生物卻選擇將Mavacamten的相關權益出售給(BMS)。根據協議,聯拓生物將獲得3.5億美元的首付款,此外,公司尚未支付的1.27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也將免除。
2023年12月,聯拓生物再度出售管線,以2500萬美元首付款、500萬美元里程碑付款的代價,向強生旗下的藥企楊森轉讓了放療增敏劑NBTXR3在大中華區、韓國、新加坡和泰國的開發及商業化權利。而這款藥品的相應權益是公司於2021年,以2000萬美元的首付款及2.2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自藥企Nanobiotix處購得的。
除上述兩款已被轉讓的管線外,目前,公司還擁有6條自其他合作方處購得的管線,涉及領域涵蓋腫瘤、眼科、炎症三個方向。
(製表:藍鯨財經)
隨著聯拓生物的關閉,上述在研管線也將被公司逐步出售。根據公告,如果上述管線成功出售,公司將在最終解散前的分配中將利潤分配給彼時的股東。
行業寒冬持續
創新藥研發向來投入極高,行業內曾長期使用"十年時間、十億美元"來形容創新藥研發的艱辛。而自2022年以來,Biotech行業融資逐漸步入寒冬,行業內的企業也開始直面現金流壓力。
2023年,行業寒冬依舊持續。根據醫藥魔方Info資料,2023年中國創新藥行業(包括Biotech和Biopharma,不含傳統藥企)不含IPO的一級市場融資額共計309億元,同比下跌29%,較2021年的高位跌幅約65%。在包括IPO和增發的二級市場累計融資額約215億元,同比下跌44%,較2020年高位下跌約75.8%。
信銀資本研報預計,2024年,在一級市場中,創新藥行業仍將"沉睡",儘管考慮到低估值、預期調整和較長的投資期投融資專案數量有望增加,但PEVC 投資創新藥板塊的意願不強,行業資金預計將是淨退出狀態。
在此背景下,部分Biotech企業選擇"賣身"跨國藥企。2023年12月,亙喜生物與全球醫藥巨頭阿斯利康聯合宣佈,阿斯利康已就對亙喜生物收購提案簽署最終協議,收購完成後,亙喜生物將作為阿斯利康的全資子公司,在中國和美國開展業務。最終協議條款顯示,此次收購合計交易價值最高約為12億美元。亙喜生物也成為了國內首個被跨國公司完整收購的中國創新藥企。
時隔不到十天,2024年1月5日,信瑞諾醫藥也官宣"賣身"諾華集團。信瑞諾醫藥主要專注於腎臟疾病相關治療領域階段,在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整體併入諾華中國。
此前,聯拓生物也曾收到過收購提案。2023年12月1日,聯拓生物確認收到了Tang Capital Partners旗下Concentra Biosciences的收購提案,根據該提案,Concentra擬以4.30美元/股的對價加上一項或有價值權利(CRV),獲得聯拓生物任何專案淨收益的80%,並要求在交割時,聯拓生物保證賬上有不少於5.15億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不過,同年12月7日,聯拓生物董事會拒絕了該提案,理由是認為該提案低估了公司的價值,不符合聯拓生物和其股東的最佳利益。
但並非所有面臨困境的Biotech藥企都能夠撐到被收購的那一天。SEC備案檔案顯示,2023年申請破產的美國Biotech企業數量已創下十年新高。截至2023年10月11日,年內共有28家Biotech公司破產,而2022年全年的破產公司數量為20家。
在國內,也有部分Biotech企業選擇破產。1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博際生物破產一案。博際生物主營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創新生物藥研發,其共擁有7條在研管線,其中兩條處於一期臨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