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今天(2月21日),上證指數一度大漲超過70點,摸高2994.6點,收盤漲了28.23點。兩市股票總成交接近1萬億。
至此,上證指數已經連漲了6個交易日(節前3個交易日,節後3個交易日),累計最大漲幅接近300點。
到收盤為止,兩市5300多隻個股中有4100多隻上漲。
漲幅居前的板塊包括釀酒、保險、公共交通、房地產、汽車等,就連有著“大笨象”之稱的銀行股板塊也一度上漲超過2.5%,並出現了漲停的銀行股()。
股市之所以出現強勁反彈,跟政策面出現重大逆轉有密切關係,其中新上任證監會主席一系列調研活動,讓市場充滿了期待。
根據證監會官網釋出的新聞通稿,2月18日至19日,證監會召開系列座談會,就加強資本市場監管、防範化解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專家學者、中小投資者、上市公司、擬上市企業、證券基金經營機構、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私募機構、外資機構等方面代表參與座談。
昨天甚至一度傳出了“T+0”可能落地的訊息:
不過我個人認為,管理層對T+0會比較慎重,如果搞也可能先區域性試點。
“T+0”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30年前我剛入股市的時候,就是T+0,散戶每天可以買賣多次,交易所繫統需要承受的壓力比較大,只要系統能承受住考驗,散戶也能承受。
另一個比較新的訊息是,2月20日晚上,滬深交易所宣佈加強對量化交易的監管,並抓了一個典型——寧波靈均投資管理合夥企業,因為在2月19日上午開盤期間違規大量賣出滬深股票,被限制交易,該公司也釋出了致歉公告。
今年以來,滬深京交易所IPO把關也越來越嚴,擴容速度明顯放慢。今年以來已有45單IPO終止,其中滬主機板10家,科創板7家,深主機板1家,創業板11家,北交所16家。
在這一系列變化後,是政策面的重要變化。
去年12月的兩次重要會議之後,我曾據此分析過2024年的宏觀政策,認為基調偏穩健,但進入2024年之後存在“突變”的可能。所謂“突變”,其實就是轟油門,因為下行壓力比較大。
當前下行壓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預期不樂觀”造成的。要改變預期,就必須“出重拳”。
1月股市和樓市的低迷,讓“突變”提前到來。1月22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了“鉅變來臨”的訊號。
會議提出:
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加註重投融資動態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加大中長期資金入市力度,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要加強資本市場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打造規範透明的市場環境。要採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著力穩市場、穩信心。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隨後,市場主力護盤的力度明顯加強;再後來,傳出了證監會換人的大訊息。
房地產方面,“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建立起來,救市的金融統籌權下放到了地方政府手中,各地金融監管總局派出機構配合。
從住建部最新公佈的資料看,第一批融資白名單涉及房地產專案5349個。從已經獲得貸款的162個專案看,平均每個專案拿到了將近2億元融資。這樣算下來,第一批白名單就可以融資超過1萬億。
而2023年全國開發貸只增加了2000億元,新機制帶來的融資增量至少是去年的5倍,弄不好是10倍以上!
貨幣之水,正充沛地流入房地產領域。而1月的狹義貨幣M1的同比增速,也出現了罕見的跳升。
這僅僅是供給端的政策。為了刺激需求端,昨天5年期LPR罕見降息25個基點,帶動全國房貸水平大幅下降。
上圖是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裡公佈的,每個季度的全國房貸加權平均利率,2023年12月末已經下跌到了3.97%。2024年,房貸利率會繼續下降。
在部分允許跌破下限的城市,首套房利率已經低至3.55%左右。
在四川某縣,出現了財政拿錢為產業工人墊付首付、月供的案例;在廣東湛江,官方倡議公務員等體制內幹部群眾帶頭買房。
就連樓市調控政策一直比較嚴厲的深圳,最近也大力度鬆綁了限購。在廣州,120平方米以上住宅已經完全取消限購,廣州市民也可以透過多渠道獲得更多的“購房名額”。
只要政策敢於“轟油門”,預期就可以被改變。畢竟,經濟是有周期的。
當調整的幅度和時間足夠後,反彈甚至反轉只是時間問題。
1月初以來,人民幣資產遭遇了某些力量的打壓、做空。股市的持續下跌已經引爆了部分雪球產品的爆倉,接下來將引發股權質押的爆倉。樓市成交量也在持續下滑,不扭轉這種局面,不僅經濟難以回暖,可能還會讓風險外溢。
在這種時候,有形之手強力出擊是必然的。我曾多次在文章裡建議,給護盤的國家隊無限量流動性支援,只要有人做空,就堅決接盤,將來賺了錢劃入社保基金。
上證指數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最大累計漲幅接近300個點,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資本市場的預期。
人民幣匯率最近走勢也比較強:
需要指出的是,扭轉預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今天上證指數在下午出現了衝高回落的態勢,雖然守住了近半的漲幅,但3000點關口的拋壓顯然較大,市場未來仍會有反覆。
只有政策力度足夠大、護盤資金足夠多,才能確保打贏這場人民幣資產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