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鈦媒體APP統計,截止發稿共有9家上市銀行披露2023年業績快報,其中7家城商行,分別是杭州銀行、、齊魯銀行、青島銀行、廈門銀行、蘭州銀行、寧波銀行;2家股份制銀行,分別是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
資產和營收分析:顯示出明顯的地域性,資產增速遠高於營收增速
從總資產規模來看,9家銀行均實現同比正增長,其中5家增速超過10%,3家增速在5%以上。從資料來看,總資產增速展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山東和浙江的銀行表現靠前,、青島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的總資產分別為6050.01億元、6079.85億元、27116.56億元、18413.42億元,同比增長19.56%、14.8%、14.60%、13.91%。
從營業收入同比來看,城商行中僅有廈門銀行同比是負數,其餘均為正數,兩家股份制銀行同比則均為是負數;從歸母淨利潤同比來看,杭州銀行同比增速高於20%,齊魯銀行和青島銀行同比增速均高於15%,其餘6家都實現了同比增長在6%以上。
從歸母淨利潤率來看,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廈門銀行和招商銀行達到了40%以上,相對盈利能力較強,青島銀行和蘭州銀行在30%以下,相對盈利能力較薄弱。
從資料上可以看出,除了蘭州銀行,其餘8家銀行資產增速明顯高於營收增速,可見營收一部分來源於資產規模的增長,銀行業還保留一定的擴張趨勢。然而資產增速與營收之間產生的增長率差異可以歸因於資產配置收益下滑和大環境的降本增效,一方面是大環境的降準降息以及權益市場的低迷導致全線資產收益率下滑,另一方面是銀行主動“去風險”,填補過去不良客群帶來的漏洞,並將資產配置到更優質的客群,同時響應中央金融工作目標讓利市場、啟用市場活力,當然以上是可以解釋趨勢的原因,具體公司間的差異屬於更深層次的原因,需要從完整年報中獲取。
這次產生強地域性銀行表現差異背後的原因可以理解為,山東銀行表現突出的原因主要是緊跟中央要求的金融服務建設規劃,落地服務實體經濟,增加各項貸款的投放力度。山東省本就是人口大省,GDP總量位列北方省份前列,財政實力雄厚,南接長江三角洲地區,多種產業群共同發展,在經濟基礎優秀的情況下,2023年山東政府釋出了多項利好實體經濟建設的政策,全力解決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偏高能耗,貸款增長相對乏力等問題後,產業結構得到了轉型升級,從而地方銀行獲利於對全產業鏈更廣的信貸投放。對於浙江的城商行而言,寧波銀行和杭州銀行作為在長三角地區具有深厚底蘊的銀行,已形成了“一體兩翼”的規劃與佈局,這兩家銀行運用好城商行靈活性的特點,在省內把握地區經濟、區域市場等特色,不斷進行業務模式創新,因此他們業績保持在城商行行業前列也意料之中。
貸款和貸款質量分析:貸款質量保持穩定
除寧波銀行和蘭州銀行,其他7家銀行不良貸款率同比均下降,杭州銀行、廈門銀行、寧波銀行和招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保持在1%以下,其餘5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保持在1.5%以下,整體不良貸款率變動不大。
撥備覆蓋率同比有差異,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和招商銀行同比是下降的,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和招商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561.42%、461.36%、437.70%,均較上年末有所下降,但上述三家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均都在400%以上,也在9家銀行中暫居撥備覆蓋率前三;青島銀行、齊魯銀行、廈門銀行、長沙銀行、蘭州銀行和中信銀行同比上升,其中齊魯銀行和長沙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300%以上,特別是齊魯銀行撥備覆蓋率同比增加最多,達33.52個百分點。
從加權淨資產收益率來看,招商銀行最高,達到16.22%;其次為杭州銀行和寧波銀行,加權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5.57%和15.08%。而齊魯銀行、長沙銀行、廈門銀行、中信銀行、青島銀行和蘭州銀行的加權淨資產收益率依次分別為12.90%、12.50%、11.18%、10.80%、10.71%和5.96%。
由上述資料可以看出,這9家上市的股份制行和城商行的貸款整體上沒有重大問題,保持平穩,但撥備覆蓋率的差異較大,可以看出高撥備覆蓋率的銀行也具備較高的加權淨資產收益率,對應的銀行資產質量也在逐步好轉。對比9家銀行貸款和資產同比可以看出,齊魯銀行、青島銀行、廈門銀行和招商銀行的貸款同比增速高於資產同比增速,可以推斷這幾家銀行的貸款政策對地方客戶更具吸引性,其餘相反則說明他們增加了其他資產的配置。
看似優秀的成績背後是風險轉移?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驗證以下猜想,股份制銀行招行和中信的營收同比下降,但城商行除廈門銀行外其餘銀行營收同比高增,均達到6%以上,看起來是好現象,大銀行在傳導讓利中小銀行,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大行主動“去風險”放棄部分相對高風險的客群,從招商和中信降低的不良貸款率同比可以看出,它們“以時間換空間”,在逐步提高自身風控意識,最佳化現有的的風險結構。上述部分“被調整”的客群轉戰到城商行,因此上述幾家城商行的營收增長可觀,但是長此以往,大行的風險結構是優化了,風險卻轉移給了城商行,當城商行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又會將風險轉嫁給農商行,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每層級的銀行都要經歷這樣的階段才能完成整個銀行業的風險結構調整嗎?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差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來說,它們如何來化解風險?(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李婧瀅,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乾貨,請關注鈦媒體國際智庫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