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悲觀情緒非常濃厚,從股市到經濟,大家都在等。
等拯救經濟的終極大招。
問題是,拯救經濟,還有終極大招嗎?
很多人相信,還是有大招的,而且這個大招藥到病除,只是這個大招要留到最後。
比如,高善文、劉煜輝等經濟學家,他們給出的藥方是:QE或MMT。
這真的是藥到病除的大招嗎?
什麼是QE或MMT?它們跟之前的政策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
一句話就是:央行直接買國債,央行在二級市場買國債叫QE,央行在一級市場買國債叫MMT。
本質上就是,央行為國債提供融資。
說白了,MMT的目的也是放水,只不過放水的途徑不是透過“央行-商業銀行-實體經濟”,而是“央行—政府—實體經濟”。
怎麼理解MMT跟之前政策的區別呢?
剛開始財政和貨幣是相對獨立的,你財政花多少錢,全靠自己能收回來多少錢,貨幣政策跟你沒太大關係。後來,貨幣政策可以跟財政政策相配合了,財政擴張的時候,貨幣政策也可以配合著寬鬆,這樣能更好的刺激經濟。最後的MMT階段,貨幣政策完全淪為財政政策的附庸,財政需要什麼貨幣就配合什麼。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MMT拯救經濟的理念就是,放水。如果經濟沒起來,那麼一定是放水放得不夠多。
約束條件就一個,通脹。只要通脹不起來,那麼就可以一直放水,無限的放水。也就是,一直髮行國債,然後讓央行去一級市場或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
有一個問題是,MMT真的是拯救經濟增長靈丹妙藥嗎?
MMT,只是解決了融資(找錢)的問題,但是拉動經濟增長,還得靠投資(花錢)。
其實,這種理念還是凱恩斯主義那一套。MMT強化了政府的調動資源的能力,強調了政府花錢的能力。更關鍵的是,它同時削弱了市場的作用。
國際上,搞MMT的國家,大家一般認為是美國和日本,而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迅速從疫情中恢復,且日本更是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通脹。
所以,大家都因此認為MMT是拯救經濟的靈丹妙藥。其實,美國和日本實施的都是弱化版的MMT,頂多稱得上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
美國和日本搞所謂的MMT的幾個關鍵點:
1、財政刺激規模十分龐大。
疫情期間,美國的貨幣政策失效,經濟陷入衰退,從特朗普到拜登,短時間內搞了天量的財政刺激計劃,使得美國政府債務規模急劇飆升。
從2019年到 2024年4月底,美國政府債務上升超過10萬億美元,幅度接近50%。
日本連續多年財政赤字,疫情期間也是搞了天量的財政刺激。
比如日本內閣批准了規模高達108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中,財政支出達39.5萬億日元。
2、財政刺激,美日缺錢,我們缺專案。
過去幾十年,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增長,主要就是靠民間的力量,即,主要靠消費拉動。
在經濟增長中,美國和日本財政刺激或者說政府主導的“鐵公基”建設專案非常少。
大家去美國一看,機場、公路、地鐵等待,很多基礎設施還是50年前搞的,破破舊舊的。
換句話說,美國早就到了基礎設施翻新的階段了。但是,為什麼美國就不更新基礎設施建設呢?因為政府沒錢嘛,美日都屬於大市場小政府,他們政府能搞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有限。
這意味著,如果政府有錢了,如果讓政府來主導投資,那麼他們可上馬的專案非常多。
所以,當美國說要搞MMT,搞財政刺激,美國就很容易就搞出了一系列專案。
但是,我們的情況跟美日完全相反。
我們過去幾十年,經濟增長主要就是靠投資拉動,所以才有了所謂的“基建狂魔”之稱。
搞到現在,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低垂的果實已經摘完,划算的專案早沒有了。
剩下硬擠出的一些專案,比如給河道貼瓷磚、城市裡馬路修了挖挖了修、搞一塊地建新城、荒涼郊區搞高鐵站、搞地鐵站、上面超級面子工程等等。
這些都是無效的基建,上馬多少浪費多少,對經濟毫無意義。
也就是說,對我們來說,當下限制財政刺激的,其實還不是沒有資金,而是沒有專案。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搞QE、搞MMT,政府手裡突然多了一大筆錢,這就改變有好專案的事實了嗎?
絕對沒有。
透過MMT搞了一大筆錢之後,大機率還會搞一下無效的專案,全都浪費掉。
這就相當於經濟學上的“破窗理論”——把好好的窗戶打破了,然後再去買玻璃,請工人安裝,看似“乘數效應”拉動了經濟,實際上造成巨大的浪費,也失去了其他的發展機會。
在沒有划算專案的情況下,硬搞財政刺激,那麼結果一定是,債務失控,以及產能嚴重過剩。
想一下當年的4萬億財政刺激,不說債務問題,單單去產能,我們就花了10年的時間。
因此,在“美日缺錢,不缺專案”的情況下,他們搞MMT很容易拉動經濟增長。
在“我們不缺錢,缺專案”的情況下,我們再搞MMT,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並不太明顯,甚至副作用遠大於正面作用。
3、歐美搞MMT,搞到的錢都花哪裡了?
根據統計,在超過 5 萬億美元的疫情救助計劃中,家庭部門獲得了其中的1.8 萬億美元,佔比超過三分之一;企業獲得1.7 萬億美元,佔比也為三分之一。其他的救助計劃則被重點用在醫療以及受疫情影響較重的行業,比如說交通運輸。
看見沒,美國搞MMT弄到的錢,補貼給美國老百姓的錢佔了1/3,補貼給美國企業的錢佔了1/3,剩下的才去搞基建等等。
日本搞到手的錢,也差不多這樣,錢幾乎全補貼給老百姓了。
79萬億財政支出中,22.1萬億用來補貼受衛生事件影響的中小商家,29.1萬億補貼給電費、燃氣費、油價等等,19.8萬億補貼給18歲以下的兒童等等。
美國和日本這次通脹起來,經濟崛起,就業市場一片火熱,從資金流動的角度就是:
央行的錢—先流向日本政府—然後直接流向日本的消費者和部分中小商家(避免它們破產)—消費者透過消費把錢流向日本企業。
透過這個資金迴圈,美國和日本經濟才崛起了。
因此,如果我們搞MMT,把搞到的錢也大規模地轉移給老百姓,然後讓老百姓透過消費,再把錢轉移給企業,那麼我們的經濟也會重新崛起。
問題是,我們即便透過MMT搞到了天量的資金,在推崇老百姓奉獻精神的環境下,也不太可能給老百姓發錢的;在做強做大國有企業的背景下,也不可能給中小企業補貼錢的。
大機率的途徑還是,透過MMT搞了一大筆錢,然後搞無效基建,一小撮人富裕後,留下一堆爛攤子。
所以,搞MMT也並非終極大招,也並非靈丹妙藥。
總結一下,從技術上看,MMT也只是政府融資手段之一而已。
想要拉動經濟增長,不看融資手段,主要看如何把融到的錢花出去。
從美日經驗來看,只有把錢補貼給老百姓,才能讓經濟走出泥潭。
所以說,依靠普通老百姓,才是拯救經濟的終極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