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惠民保席捲街頭巷陌,一時間風頭無兩。
作為一項福利性保險,只要有當地醫保的就能買。
但隨後,大批人退出、產品大量停售,讓惠民保逐漸陷入了“死亡螺旋”。
放眼全國,惠民保3年累計3億人參保,但每年都有20%-30%的人不買了,直接流失上千萬參保人。
眾所周知,只有高參保率,才能保證產品的穩定性。一旦參保人數流失嚴重,產品的維繫就會面臨較大挑戰。
截至2023年,全國共推出284款惠民保產品,已有超1/4的產品停止運營。
一時間,真有點四面楚歌的意味,明明之前那麼火爆,怎麼突然就沒落了?
惠民保,一個政商融合的產物
惠民保其實是個統稱,每個城市的叫法不同。
本質上都是由政府主導發起,由不同保險公司承保的普惠型商業醫療險。
在賠付率上有著剛性要求,不少惠民保專案的賠付率要在70%-90%以上。
賠付以外的收益,在扣除宣傳、營銷、銷售、人力等成本後,保險公司在惠民保身上,基本也不剩啥了。
並且,惠民保採用的是結餘滾存的封閉式資金管理模式。哪怕就是賺了錢,也不能拿出來投資。專款專用,不能挪動。
出發點非常好,普及大眾,薄利多銷,幾十塊錢到上百就能拿下。
沒有年齡、職業、病史等限制,老年人、高危職業也能買,只要參加了當地醫保就行。
舉個誇張點的例子: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插著呼吸機命懸一線。只要立馬買惠民保,熬到下個月開始也可以報銷之後的費用。
這是其他醫療險做不到的,所以前幾年買的人特別多。
退出的都是健康體、年輕人
然而它的賠付門檻其實是比較高的,不少身體相對健康的朋友生了點小病,花了點小錢,賠付情況不盡如人意。
有些健康體朋友,明明花了大幾萬,卻也是一分報不了,不是還沒到免賠額,就是不在保障範圍內……
有資料表明,在目前參保人群中,既往症佔比在15%-25%,而這部分人群卻能導致60%的賠付。
大病重病才能報,小病中病報不了,年輕人、健康體覺得它雞肋,自然續保的意願就不高了。
人家完全可以將惠民保替換成免賠額更低、報銷額度和比例更高的商業醫療險。
剩下眼巴巴等報銷的人,佔比一下就上去了。
資金池裡的錢很難運轉,容易變成保險公司的虧本買賣。比如今年沿海某省,部分城市惠民保賠付率超過100%,多家保險公司虧損。
甚至就連平安、泰康這類財大氣粗的頭部險企,也相繼退出了惠民保。
商人無利不起早,盈利才能可持續發展,虧損的要儘早止損。
這還玩個啥?趕緊撤。
惠民保的風評之所以兩極分化,是一邊有人覺得雞肋,另一邊認為幫了大忙。
一份商業保險,如果存在大量高風險人群,就意味著一定有另一部分健康人群在給他們補貼。
年邁患病的人群更願意續保,而年輕健康的卻不願意持有。
當老客戶持續發生風險理賠,增量的新客戶保費又沒辦法覆蓋這部分成本,醫療險的“死亡螺旋”就出現了。
長期來看,惠民保未來只有停售這一條路。
如果條件允許,一定先買百萬醫療險或重疾險,不然身體一旦查出某項異常,可能就再也買不了了。
本文源自:險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