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新聞記者 | 呂文琦介面新聞編輯 | 江怡曼
中信保誠人壽再度迎來增資。
近日,中信保誠人壽釋出公告披露,中信金控和保誠集團將分別向中信保誠人壽再增資人民幣12.5億元。
本次增資完成後,中信保誠人壽註冊資本將由48.6億元增加到73.6億元。中信金控合計出資人民幣36.8億元註冊資本,佔公司註冊資本的50%;保誠集團合計出資人民幣36.8億元註冊資本,佔公司註冊資本的50%。增資後公司各股東持股比例不變。
2023年12月,中信保誠人壽已經迎來一筆增資。彼時,中信金控和保誠集團向中信保誠人壽合計增資人民幣25億元,增資後該公司註冊資本由23.6億元增加至48.6億元。
中信集團董事長、中信金控董事長奚國華在第一次增資時表示,增資不僅使中信保誠人壽的資本實力和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也推動中信集團繼續引進利用外資,服務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保誠集團執行總裁華康堯則表示,作為保誠集團整體策略的重要一環和業績增長的重要來源,中信保誠人壽的業務發展具有巨大潛力。
中信保誠人壽頻頻增資的背後少不了來自償付能力的壓力。
作為曾經的壽險行業優等生,2024年6月末,中信保誠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降為86.58%、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降為173.15%,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2024年三季度,得益於“持有至到期資產”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及資本市場的短暫上漲,中信保誠償付能力短暫回升。
中信保誠人壽可謂出身名門,但近年的成績略顯黯淡。
2000年9月,中信集團與英國保誠集團合資的信誠人壽在廣州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家中英合資壽險公司。後來信誠人壽總部遷至中信集團大本營北京,並在2017年更名為中信保誠人壽。
中信保誠人壽曾發展迅速,在業內看來是有機會比肩外資巨頭友邦的優質險企。2017年至2023年的6年間,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從120.22億元增長至315.82億元,實現了162.7%的增長。
利潤上方面,2018年至2021年,中信保誠分別實現利潤11.04億元、18.2億元、25.31億元和29.15億元。
但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實現淨利潤10.96億元,同比下降62.40%;資產減值損失大增3.6億元。
2023年,中信保誠人壽經歷成立以來的首次虧損,淨虧損8.27億元,資產減值損失高達25.51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淨虧損擴大至31.99億元。
資產減值損失在中信保誠對中國光大控股的投資上可窺得分毫。2020年3月,中信保誠舉牌中國光大控股 (00165.HK)。之後中信保誠對中國光大控股增持至9.02%,為第二大股東。2020年舉牌時,中國光大控股的股價在10港元左右,但現在已不足6港元。
中信保誠人壽在人事上也有陰雲。近日業內傳出今年剛剛退休的中信保誠人壽前任總經理趙小凡失聯,另外,中英人壽總經理助理、總精算師劉展中近日也在公司被帶走調查。劉展中曾在2014年至2018年擔任中信保誠總精算師。目前尚不知兩者是否有關聯。
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一職也自去年黎康忠辭職後空缺至今。而今年新獲批的總經理常戈能否帶領公司走出虧損困境仍需要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