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特朗普要鬆綁自動駕駛?
特朗普重返白宮,當居頭功。
這個行事張揚的企業家是特朗普陣營中最引人注目的支持者。自2024年7月特朗普遭遇未遂刺殺,馬斯克跳到臺前,一手捐款,一手利用社交媒體造勢,為特朗普背書。他的熱情甚至引發“矽谷右轉”趨勢。
透過創立“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馬斯克向特朗普競選活動捐助了超1.186億美元資金。
特朗普投桃報李,要任命馬斯克為新成立“政府效率委員部”的部長,監督美國政府的開支效率,就連部門的縮寫DOGE,也是對馬斯克建立的加密幣狗狗幣(Dogecoin)的致敬。
而就在美國大選之後,特斯拉股價一度上漲超27%,讓人直呼賺麻了。特朗普甚至親臨Space X的星艦第六次試飛現場,為馬斯克的航天事業站臺背書。
當然,馬斯克得到的回報還不止於此,就在前不久特朗普宣佈了一個足以決定他未來事業命運的決定。
當地時間11月18日,據彭博社報道,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團隊計劃將“構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聯邦框架”作為美國運輸部的優先事項之一。
如果新規進一步放寬美國自動駕駛汽車規則,身為特斯拉CEO的馬斯拉將直接受益。彭博社甚至指出:政策領導人正在為馬斯克的關鍵優先事項而努力。
畢竟,在汽車銷量趨於平靜的今年,馬斯克正將公司未來更多押注在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領域。今年10月10日,特斯拉正式釋出了完全無人駕駛的Robotaxi車型Cybercab,並計劃最早在2026年進行大規模量產。
即將上臺的特朗普政府要放寬自動駕駛汽車限制,而馬斯克則早已佈局“完全無人駕駛”,二者的合力,或將徹底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無人駕駛新時代。
如果真的放開了對自動駕駛的限制,受益的不只是馬斯克和特斯拉。
畢竟在這條路上,中國現在和美國處於同一起跑線。
02
無人駕駛時代已經到來?
近些年技術進步的速度,比史上任何時候都快。
但還不夠快。
技術奇點理論認為,在未來某個時間,科學技術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極大的接近於無限的進步。
或者我們可以通俗地說成是:技術大爆炸。
技術大爆炸的路徑其實很清晰:
研究新理論—出現新技術—產業化落地—大規模應用。
自動駕駛就是即將發生技術大爆炸的領域,目前正好處於產業化落地和大規模應用之間。
國內自動駕駛玩家也正在加快在該領域的佈局,我們也看到近期包括文遠知行、地平線等自動駕駛相關企業迎來上市熱潮。
但這些成績並不意味著當前國內的自動駕駛廠商就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吃飯了。
雖然以蘿蔔快跑、小馬智行等為代表的自動駕駛公司,當前已經在技術和落地服務等方面站在國際前列,然而這個優勢正在被美國所趕超。
比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無人駕駛汽車公司Waymo,其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在5月份時只有5萬單。
但隨著舊金山全域的無人駕駛的開放、無人車數量的激增和覆蓋使用者的增加,Waymo獲得爆發式的增長!
之前,Waymo的商業化進度落後於中國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平臺蘿蔔快跑。
可是從二季度開始,其每週單量在8月反超蘿蔔快跑後,在10月份,其每週單量已經達到15萬單,目前蘿蔔快跑每週訂單量約為8.2萬單。
Waymo這一重要進展,是在持續政策支援背景下實現的。
2024年3月,美國CPUC宣佈,認可Waymo在保障無人駕駛服務安全方面的努力,並批准了Waymo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擴區計劃。
6月,CPUC再次批准了Waymo的擴區計劃,舊金山全域和大部分矽谷地區、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均允許全時段(7x24 小時)、全無人(無車內安全員)、可收費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政策支援下,Waymo付費出行的訂單量激增,僅5個月翻了3倍!
不僅僅是Waymo,通用旗下Cruise宣佈,也將在2024年晚些時候恢復全無人駕駛服務,計劃2025年初重啟收費服務。
美國出行服務平臺Lyft、Uber等也在加快佈局自動駕駛。
一旦特朗普政府上臺,兌現解除自動駕駛領域政策限制的承諾,這個程序還會進一步加快!
03
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當前,自動駕駛技術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從高速公路到城市道路,從單一功能到全場景覆蓋,技術的進步與市場競爭交織,自動駕駛領域已經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
然而,美國相比中國而言,對自動駕駛的商業化程序展現出更為開放的姿態,鼓勵企業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在監管層面大膽放開、一路綠燈,給自動駕駛最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加州、亞利桑那州等率先為無人駕駛汽車制定了明確的監管框架,並透過發放全無人駕駛牌照,推動了Waymo和Cruise的商業化運營。
美國加州的矽谷,是全球無人駕駛路試的主要基地。美國加州交通管理局每年都會公佈資料,2023年有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的21家公司,共計1603輛車進行了路試。
加州路試車輛最多的企業,前三名過去三年基本沒有變過,通用汽車的Cruise是510臺、谷歌的Waymo是438臺、亞馬遜的Zoox是284臺。
而無人駕駛里程累計前三位,也是這三大美國無人駕駛巨頭。其中,Waymo一輛車一年平均累計測試里程達1.35萬公里,位居榜首。
這將拉開國內與美國技術的差距,因為無論是訓練環節的算力、資料、工具佈局,還是推理環節的端到端全模組神經網路化,都需要資料驅動,其保證了技術上限、迭代速度和擬人化程度能夠得到指數級提升。以做飯打比方,資料驅動體系下,演算法是決定上限的“菜譜”,雲端算力是“燃料”,資料是“食材”,工具是“廚具”,共同決定企業智駕技術水平。
美國更為開放的政策環境,會讓美國企業擁有更多的資料來進行技術迭代。
如果此次特朗普新一輪執政時期,美國交通部能將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聯邦立法作為交通部的優先事項的話,毫無疑問,最大的受益領域就是自動駕駛,而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特斯拉。
要知道,特斯拉在自動駕駛的算力、資料、工具、演算法層面均已階段性領先。算力方面,特斯拉算力規模超過國內廠商一個數量級。且特斯拉不受晶片法案影響,具備自研AI訓練晶片能力,算力增長空間很大。馬斯克曾表示,2024年底,公司算力將提升至100EFLOPS(算力單位,表示每秒浮點運算次數的縮寫,用於衡量計算機系統的效能)。
這意味著,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頭部企業加起來,算力也不及特斯拉一家企業。
即便如此,中國也非全盤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目前中國的自動駕駛領域已經湧現出蘿蔔快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主流玩家,在技術起點並不落後於美國。
中國交通參與者的種類和數量,以及行為模式、路況之複雜,美國基本沒有可比性。
這也意味著,美國資料填喂出來的端到端演算法,如果直接拿到中國,會碰得一頭包。如果想在中國運營端到端演算法,就必須用中國資料填喂。反之,如果中國演算法拿到美國,只需要稍加訓練即可。
中國可謂佔盡天時、地利,如今只欠“人和”!
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自應當以一種成熟、理性的態度來看待、擁抱這些變化。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無人駕駛是不是會“搶飯碗”的時候,我們也要抬頭看看,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開拓更多高質量、高收入的崗位,開創更多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增長點!
給與新興事物更多的寬容,給與他們更寬鬆的發展空間,多一點鼓勵,少一些限制,更好地平衡技術創新和制度建設之間的關係,從而讓中國能在下一輪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04
尾聲
自動駕駛綜合了人工智慧、通訊、半導體、汽車等多項技術,涉及產業鏈長、價值創造空間巨大,已經成為各國汽車產業與科技產業跨界、競爭合作的必爭之地。
當然這是挑戰、是競爭,同樣也是機遇。
中美兩國作為全球自動駕駛企業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度,兩國之間的自動駕駛暗戰,不僅涉及科技實力的比拼,還關係到經濟利益的爭奪,甚至影響未來格局的發展方向——
誰能率先跑通並建立相關產業鏈,誰也就有了定義賽道、向其他國家輸出技術產品的能力!
如今特朗普和馬斯克攜手押注自動駕駛這個未來賽道,中國更應該在資料安全、法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眾接受度等方面加大投入。
畢竟,站在中美科技競爭的大背景下,這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都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