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員工持股計劃”為名的龐氏騙局。
作者 | 扶蘇
編輯 | 小白
網傳90億理財暴雷
近期,美股上市企業泛華控股(已更名為“智慧未來”,AIFU.O,“公司”)旗下理財產品暴雷事件正在發酵。
(來源:)
有多名使用者透過社交媒體釋出訊息稱,其購買的“泛華保險”理財產品無法如期兌付。涉事產品名為“員工持股計劃”,投資期限為2-3年,約定年化收益率為7%-8%,據傳涉及將近90億元資金。
(來源:抖音)
風雲君在2019釋出過相關的解讀稿提示風險,而最近時不時會在評論區收到受害者的哭訴,所以特意回頭寫下這篇研報,讓大家對這家公司能有更多關注。
(來源:市值風雲)
在“泛華控股集團”股吧裡,同樣不乏相關討論,許多使用者發起了諸如“投資款啥時候給”、“錢沒了”、“到期沒拿到錢”等話題。
(來源:東方財富股吧)
上述事件的背後,或涉及3家美股上市企業。
泛華控股是一家國內保險中介平臺,於200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被稱為“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
普益財富(注:已更名為“華普集團”,HPH.O)是公司的新任控股股東,是一家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於201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與公司名字相似的“泛華金融(CNF.N)”,曾是公司的子公司,是一家小額貸款平臺,於2018年在紐交所上市。
近年來,第三方理財機構、保險中介機構向客戶推銷理財產品並不罕見,這類產品由具備資質的金融機構備案登記後發行,並受到銀保監會監管。
但社交媒體平臺上流傳的多張截圖顯示,涉事的理財產品,有非法集資的嫌疑。
某截圖顯示:投資者以36.5萬元認購名為“體育專項持股”的理財產品,對應持有1萬股華普股票ADR,1年後可獲得1000股華普股票分紅,並可在2年後出售股票套現,獲得18%-50%的回購收益率。總體持股收益率區間為18%-340%。
(來源:抖音)
某截圖顯示:投資者參與名為“原共富/員福計劃”、“泛華員工持股計劃”、“普益紅”的投資專案,底層資產是泛華股票和華普股票,期限為1-4年,可獲得每年7%-8.5%的基礎收益率。
(來源:抖音)
從截圖來看,這更像是一個披著“員工持股計劃”外衣的龐氏騙局。
員工持股計劃是一種特殊的報酬形式,指上市企業為了吸引、留住和激勵員工,以法律保障的方式向後者授予股權或股票。
因此,員工持股計劃的參與物件為企業內部員工,而非外部的個人投資者。
同時,在員工持股計劃中,員工在行權前的等待期內,並不會獲得任何約定利息的“基礎收益”。
在行權期內,員工能否透過行權獲得收益,則取決於行權時的股票市場價與行權價的價差,因此也不存在“回購收益率”的說法。
投資者如果看好一家上市企業的前景,完全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上購入並持有股票。
而上述截圖裡,投資者真金白銀買入的,所謂與股票底層資產掛鉤、約定基礎利息和回購收益率的“員工持股計劃”合約,或許只是法律合規範圍外的一張廢紙。
話說回來,公司是否真的發行了上述理財產品呢?目前不得而知。
不過,如果公司只是被騙子利用其名義行騙,那麼其作為受害者似乎應該及時釋出澄清宣告,甚至向公安機關報案,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有趣的是,隨著“泛華暴雷”的訊息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發酵,公司及其關聯方的反應耐人尋味。
2024年3月,普益財富更名為“華普集團”,股票程式碼從“PUYI.O”變更為“HPH.O”; 2024年10月,泛華控股更名為“智慧未來”,股票程式碼從“FANH.O”變更為“AIFU.O”。
泛華金融也在相近時間段內變更了中文名稱。
2024年9月,泛華金融稱,因“品牌升級計劃”更名為“深泛聯”。紐交所掛牌名稱和股票程式碼尚保留。
(來源:泛華金融官網)
短短時間內,“泛華”這個名字,在市場上悄然消失。
起底泛華控股及相關方
公司成立於1998年,創始人兼現任董事為胡義南。
公司的前身是胡義南創立的廣州南韻租車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南楓汽車俱樂部有限公司,最初提供汽車相關服務,如租賃和救援服務。
1999年,公司開始兼業銷售汽車保險產品。
(來源:普益財富官網)
近年來,公司股價表現欠佳。2018-2019年,其股價一度達到31.52美元的高點,此後震盪下行,截至2024年11月20日收盤價為1.27美元,市值7202萬美元。
(公司股價走勢,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被公司分拆上市的泛華金融,股價同樣拉胯。
泛華金融的IPO發行價為7.50美元,截至2024年11月20日收盤價為0.97美元,市值6652萬美元。
(泛華金融股價走勢,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公司於2022年末清空對泛華金融的持股,持股比例從18.46%降至零。
目前,泛華金融的最大股東為其董事會主席兼CEO翟彬,持股20.1%。據披露,翟彬是公司的“元老級人物”,於2006年加入公司旗下子公司。
(來源:泛華金融官網)
剝離泛華金融後,公司開始加速資本化佈局,於2022-2023年接連收購業內知名保險中介機構中融慧金、中吉世安和武漢泰平。
其中,武漢泰平是吉林最大的保險代理機構,2022年總保費規模超過1億元。
透過一連串同業合併,公司的線下保險銷售網路迅速擴大。
截至2023年9月末,公司的業務覆蓋全國31個省份和直轄市,銷售服務網點673個,擁有代理人逾9.1萬名,保險公估師2215名,服務超過1200萬名個人客戶。
全球最大保險業信用評級機構貝氏(A.M.Best)公佈的《2023年全球頂級保險經紀商排名》顯示,公司上榜“全球保險經代商20強”,並且是亞洲區域唯一入選的企業。
(來源:普益財富官網)
需要注意的是,普益財富成為公司控股股東的時間,才不到一年。
2023年12月,公司宣佈與普益財富進行換股交易。交易完成後,公司股東將持有普益財富76.7%股權,普益財富則持有公司50.1%的股權。
根據股權置換協議,普益財富向公司股東增發2.8億股普通股,置換公司股東持有的5.7億股普通股,換股比例為1:2。
普益財富成立於2010年,是一家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主要透過旗下普益基金為個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的資產配置服務。
目前,普益基金透過“普益基金APP”和“i理財師APP”,分別為個人投資者和理財顧問提供服務。
據披露,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普益基金已接入117家公募基金機構,接入公募基金產品近1.1萬隻。私募基金方面,普益基金同樣有所涉足,接入超過30家管理人。
截至2023年末,普益基金的累計資產配置服務規模超751億元,2015-2023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29%。
近期,普益財富在美股市場經歷了慘烈的暴跌。
2019年3月,普益財富以6美元的IPO價格發行,此後股價迅速漲至10美元左右,並在2024年上半年高位橫盤。
(華普集團股價走勢,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然而,2024年下半年,普益財富的股價突然一瀉千里。截至11月20日收盤,股價為0.31美元,市值7694萬美元。
流動資金不足以兌付
如果網傳的暴雷理財產品,的確是由公司所發行。那麼,公司和控股股東普益財富接連暴跌的股價,或許是投資者要求贖回相關“員工持股計劃”的導火索。
而發行方無法如期兌付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業務基本面的突然惡化,導致流動資金緊張。
今年以來,受“報行合一”政策落地的影響,保險中介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震盪。
公司的業務包括壽險、財險和保險公估。其中,壽險一直是基本盤,2024年上半年佔到總營收的74%,而上年同期為85%。
2024年上半年,公司總營收為11.2億元,同比下跌43%。其中,壽險業務營收為8.3億元,同比下跌50%。
從關鍵運營指標來看,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壽險總保費規模為86億元,同比下跌0.7%。其中,新單保費規模12億元,同比下跌48%。
(來源:公司官網)
保險中介機構的收入主要來自銷售保險產品的佣金,對於長期壽險產品來說,首年佣金率通常最高。同時,新保單的增長,是保險中介機構在後續整個保單期內,獲得穩定可預見的現金流的基礎。
隨著保單斷流,公司的利潤和現金流出現惡化。
2024年上半年,公司歸母淨利潤為474萬元,同比下跌97%;同期歸母淨利潤率為0.4%,而上年同期為7.0%。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及短期投資共約人民幣7.7億元,而上年同期為16.1億元,同比減少52%。
而根據網傳截圖,涉事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接近90億元,且期限只有2-3年,已陸續到期。如果涉事金額屬實,公司現階段的流動資金顯然難以覆蓋。
公司的控股股東普益財富,同樣業績失利,且近兩年處於淨虧損中。
2024財年上半年(注:截至2023年12月31日),普益財富總營收為3558萬元,同比下跌48%;淨虧損為3325萬元,虧損規模較上年同期擴大6%。
(來源:普益財富官網)
在財報中,普益財富將業績不理想的原因,歸結於“宏觀經濟面下行,投資者對市場和投資產品缺乏信心,導致佣金收入的減少”等。
截至2024財年末,普益財富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5.9億元,似乎也難救公司於水火之中。
(來源:普益財富官網)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似乎也曾嘗試自救。
2024年2月,公司釋出通稿稱,新加坡財團White Group(“華德集團”)計劃以5億美元注資入股公司。
據披露,華德集團具有新加坡政界背景,其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為白振華,曾任新加坡國會議員。
不久後,公司宣佈董事會變動。白振華加入公司董事會,並出任董事長職位。同時,公司實控人胡義南不再擔任董事,轉而出任副董事長。
這似乎印證了公司有望獲得注資的訊息。
然而,2024年10月,公司突然釋出公告稱,白振華“因個人原因辭職”,已經離開公司董事會。
“白衣騎士”離開後,此前約定的5億美元注資事宜,究竟怎麼樣了?不得而知。
免責宣告: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內容為市值風雲APP原創
未獲授權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