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傳聞,有TOPCon領軍企業打算明年上馬BC產能。趕碳號經過多方求證,這則傳聞基本屬實。最近,這甚至成為BC陣營品牌宣傳的一個有力論據:BC技術勢不可擋,就連TOPCon龍頭,現在都加盟BC陣營了。
傳聞的主角是晶科能源。
據接近晶科能源的人士介紹,該公司在籌劃BC產能的同時,還將宣佈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BC產品與TOPCon同價!這一舉措,將會迅速提升BC產品的滲透率呢,還是從起手式就讓BC產品的利潤清零呢?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晶科準備幹BC了,但BC陣營的企業們卻開心不起來。這是因為,晶科還決定幹另外一件事,那就是BC產品與TOPCon同價。
取得階段性競爭優勢的企業,針對某項潛在威脅,往往會透過某項業務的戰略性虧損,逼得競爭對手無路可走,這種手法在商業競爭中已經司空見慣。
“幹就完了,打就是了”,這向來就是晶科的風格。晶科是如何卷TOPCon的,每一個光伏人都領教過。那麼,尚未實現盈利的BC,未來如果有紅利的話,這個紅利會因此而迅速消失嗎?
01 TOPCon們的如意算盤
在討論誰是主流的時候,TOPCon陣營一直堅定一個觀點:BC產品是一個小眾市場,適應單面應用場景,適合分散式光伏。
在這一觀點的引導下,一些光伏人和機構認為:這個差異化的產品,完全適應愛旭這樣規模的企業,但對於隆基這樣的巨頭來說卻未必——因為頭部企業的主力產品一定是追求全面成本領先,而不是差異化。
本以為TOPCon技術在所有應用場景披荊斬棘,BC專注於分散式光伏電站。結果BC陣營著力提高雙面率,甚至“策動”央企集採招標時單獨設立BC標段,殺入集中式光伏電站。現在,就連晶科這樣的TOPCon領軍企業,也準備下場幹BC了。
其中,晶科能源在10月底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就提到:“從研發的角度,公司持續加大投入,搭建了BC 研發生產線。同時 TOPCon 在技術提效方面潛力仍比較大,公司維持較高投入規模。公司對BC相關研發的領先性比較有信心,目前在評估未來產能投入規模。”
這意味著作為TOPCon的龍頭晶科有意幹BC。雖然晶科能源從未正面回應此事,但是相關裝置企業、光伏同行均確認,晶科能源將會在明年上馬BC產能。晶科山西二期14GW一體化產能,大機率會選擇BC技術路線。
鈞達股份在10月底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明確,自己BC技術研發方向是n型BC,準確地說是TBC:“目前公司中試的TBC 電池轉換效率,較主流N型電池效率可提升1-1.5個百分點,並持續推動TBC電池量產準備。”早在今年6月份的SNEC上,鈞達股份就展出了TBC產品。一道新能也有TBC產品展示。
當然,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光伏大廠也不會忽視BC技術,也在實驗線、中試線進行研究。頭部企業在研發上從來不會做選擇題,採取全部研發,重點投入的原則。在今年三季報後的投資者交流中,這兩家企業均表示:“TOPCon電池技術目前價效比最高。”估計他們不會快速投入BC技術,至少要等裝置成本降下來以後再看。
隆基綠能在今年7月4日的投資者調研中提到:“目前BC二代每GW整體投資(包含了自動化傳輸裝置等)不到3億元。”
這裡的裝置投資可能和大家過去的理解略有偏差。過去無論是PERC還是TOPCon,大家談到裝置時,主要指主裝置,工廠裡還有大量自動化裝置、傳輸裝置等,這些裝置公司將它視為輔助裝置。
最近,BC企業在與投資者交流時表示,BC裝置成本在未來有望降低至1.5億元/GW,下降速度特別快。這個未來有多久,其實並不好說。趕碳號向幾家頭部企業確認,雖然BC裝置成本界定的範圍有所不同,但是都不會低於2億元/GW。
一位光伏資深人士表示:“理論上,量起來後產品的溢價就會減少和消失。現在能提供BC的企業偏少,量也不夠,BC保持了可觀的溢價。假如市場上更多的BC產品供應,那麼BC的溢價可能就是消失和減少。”
當TOPCon剛起來時,相較P型元件也有1毛多的溢價,但後來很快就實現了n型、P型同價。某種技術的產品是否有溢價,不是由技術路線本身決定的,而是由平準化度電成本決定的。
另外一家TOPCon企業相關負責人這樣評價此事,BC不過是一個小眾產品,未來市場不過10%左右,但即使如此,看來晶科也準備進行“飽和打擊”,不想完全把這塊市場讓給現有的BC企業們。
另外一家電池龍頭企業對於TOPCon企業針對BC企業的應戰動作,頗不以為然。這位首席科學家認為,TOPCon完全沒必要和大哥去打口水仗,他說,BC路線這麼好,你們索性就讓大哥全力去幹好了,幹得越大越好。說完這話,這位科學家一臉壞笑。
對於BC未來的市場情況,愛旭董事長陳剛在與投資者溝通時表示,TOPCon產能過剩嚴重,BC在集中式出貨還不多,現在主要解決雙面率問題,低輻照問題。
陳剛表示,內部研究發現,BC在解決低輻照沒有什麼問題。在成本上,BC要比TOPCon高几分錢,這些未來可以透過半片鈍化、滿屏、0BB、規模非銀金屬化來解決,未來有機會和TOPCon在集中式上展開競爭。另外,BC在效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未來還會拉開更大差距。
因此,陳剛認為,市場對於BC未來10%的市佔率的預測,過於保守。公司認為,BC在未來3-5年即可以和TOPCon匹敵,再之後會成為主流。
這件事情,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
晶科能源到今年年底有95GW電池產能,絕大部是TOPCon。其實不光是晶科,對於絕多數的光伏企業來說,n型TOPCon產能基本上都在去年新建。再考慮今年的光伏全產業鏈虧錢的大行情。那麼,TOPCon裝置的錢都沒回本,企業有多大可能會主動擁抱、站隊另外一種技術,來革自己的命呢?
況且,晶科能源對TOPCon技術前景非常有信心:“ 在實現今年年底接近 26.5%的電池量產效率基礎上,未來 2-3 年TOPCon 仍有望年均提效0.5 個百分點左右。”
過去以來,TOPCon的每一次降本提效,從來不會飄在空中,一向都是是實打實的。正因如此,隆基綠能費盡千辛萬苦推出的BC一代產品——HI-MO X6(HPBC),剛剛取得優勢就被TOPCon迅速反超,以致胎死腹中,不得不停產改造,公司經營業績亦受到大幅拖累。基於p型矽片的電池,哪怕是BC,怎麼可能幹得過n型呢?這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02 隆基綠能,為何敞開了大門?
現在TOPCon企業幹BC,可能就想證明兩件事情:
第一,BC不應該有過多的溢價。
若BC有溢價、能賺錢,那麼自己也可以搞一些,要麼自己從BC賺錢,要麼證明TOPCon更具價效比。
央企集採單獨設立BC標段,參與的企業本就非常少,除了愛旭、隆基以外,還有華耀光電、西安太陽能等小產能。可以說,能大量供貨的只有愛旭、隆基,其他企業“重在參與”。
來源:智匯光伏
“智匯光伏”最近公佈的華能15GW元件中標顯示,BC標段已經有0.776元的報價。這個中標價比TOPCon溢價近1毛錢,但略低於HJT。據瞭解,報出這個最低價的並不是愛旭和隆基,或為華耀光電。看來,還不用晶科來卷,BC陣營的價格戰已經打響。
第二,BC的技術門檻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BC到底難不難,各家企業在不同時點的發言差異很大。
先看隆基是怎麼說的吧。今年7月4日隆基綠能披露:“從當前時點來看,BC技術領先的時間非常長。關於公司領先的時間,當前行業內即使很優秀的企業,想要達到公司目前的BC技術水平,大概需要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在兩年半到三年之後,公司又會開發很多新的技術和新的疊加工藝。”
似乎隆基的BC技術一騎絕塵,天下無敵,一眼望過去看不見對手,甚至完全不提n型BC技術的領先者——愛旭股份。
不過,在後來的投資者交流中,隆基股份都重新定義領先:要想到達隆基和愛旭的水平,還需要2年時間。
不過,最近的投資者調研顯示,晶科能源對自己的TBC非常有信心。
除了主動、獨立參與BC的企業外,還有兩家企業——金陽新能源、英發睿能宣佈和隆基在BC技術上達成合作。
就此,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定申表示,金陽長期研究HBC,他們也想找一個場景來測試他們的技術。我們很願意支援行業內真正去創新研究的企業,我們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因為金陽是一家裝置廠,沒有大規模的生產條件,而隆基剛好有PERC電池,過去有一部分的工廠要淘汰掉,剛好有產能、有場地。隆基就把這些資源採用合作的方式開放給金陽。
針對與英發的合作,鍾寶申表示,隆基和英發的合作基本上產品都由隆基來銷售,相當於英發是為隆基生產產品,後續我們也允許英發對外銷售BC電池,但是這種銷售需要給隆基技術授權費。
鍾寶申進一步表示,“現在市場中有這麼多的TOPCon的產能,未來這些產能也需要升級,也需要發展,也需要找出路,隆基也願意支援這些在行業內的同仁,共同推動技術發展。”
03 高水耗,會否制約BC擴產?
正當BC起勢的時刻,又迎來一個不確定因素。
11月20日,《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正式對外發布。與徵求意見稿相對,該文章增加了新建光伏專案的水耗要求。
檔案要求:“現有P型晶矽電池專案水耗低於400噸/MWp,N型晶矽電池專案水耗低於600噸/MWp,鼓勵企業使用再生水;新建和改擴建專案水耗低於360噸/MWp且再生水使用率高於40%。”
一般來說,工序越多,耗水量就越多。
11月21日,東吳證券在研報《機械裝置行業點評報告:工信部加強行業產能規範引導,利好先進產能&先進技術》中指出:
“ HJT 工序很短僅有 4 道,而TOPCon、BC 等為十幾道工序,所以 HJT 水耗顯著低於其它技術路線,2023年TOPCon水耗為600 噸,HJT 為 220 噸,BC 為 1000 噸+……”
在此之前,市場的關注點都在能耗,忽略了水耗指標。
目前,隆基綠能等並沒有公開披露水耗能指標。趕碳號發現,在《2023-2024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也僅是統計了PERC、HJT、TOPCon三種技術路線的水耗,沒有包括BC。
受此訊息影響,近期相關概念股大漲,金科環境在11月21日開盤直接漲停,環保裝置起家的仕淨科技漲幅亦高達14%。
東吳證券引用的應是2023年的技術引數,現在各條技術路線的水耗、能耗均有所下降。一家TOPCon頭部企業表示,現在TOPCon的水耗下降很快,“約在200噸至300噸/MWp”。
估計BC的水耗應該早已降至1000噸以下,但要降到360噸以下估計比較困難。那麼,“新建和改擴建專案水耗低於360噸/MWp”這個硬指標,對於新建BC產能來說,會不會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呢?
該檔案提到:“本規範條件是鼓勵和引導行業技術進步和規範發展的引導性檔案,不具有行政審批的前置性 ”
話雖然這樣說,但實際並非如此。
關於這句話怎麼理解,趕碳號採訪了數位行業資深人士。他們普遍認為,該檔案將會對行業新建產能具備約束力。
這是因為,如果光伏企業如果不能達到《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的要求,那麼將有可能會失去很多“資格”:
第一,若企業未能達到《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的要求,那麼或難再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這將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稅收成本;或難被認定為戰略新興產業,這將直接決定企業能否享受到戰略新興產業的電價優惠政策;有的甚至難被認定為西部大開發企業,同樣也將不能享受到相關的產業優惠政策。
第二,若沒有這些認定,除了影響稅收、政府補貼外,還會影響到企業在銀行的融資。因為,如果連最基本的能耗、水耗要求都達不到,銀行有什麼的底氣敢支援這樣的產能呢?
04 光伏電池限產,包括BC嗎?
在行業協會牽頭下,光伏行業限產、限價成為共識。
那麼“限產”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呢?
(1)僅是限制開工率,還是也包括限制新建產能投資呢?如果光伏行業一邊加大產能投資,一邊又限制開工率,這就像一個笑話了。
(2)電池限產,包括HJT、BC產能嗎?所謂的電池限制開工率,難道只會限制作為主流技術路線的TOPCon嗎?果真這樣,不吵翻天才怪。
如果僅從促進光伏技術多元化發展、走差異化路線來說,發展HJT、BC技術有些道理,但是限產只針對TOPCon實際上也是不公平的。
如果不限BC,不知道這是否會成為TOPCon企業新建BC產能的又一個理由?如此迴圈往復,光伏產能何時才能出清呢?
BC技術有沒有高門檻,老玩家有沒有領先性,估計只需要等到明年,市場就將給出答案。哪些技術是最具市場價效比,是可以賺到錢的技術,明年市場也將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