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羅,編輯:小市妹
11月27日,衛星網際網路概念股表現強勢,、星網宇達漲停,中國衛星、航天宏圖、天銀機電、海格通訊等跟漲。
此前,數字經濟“十四五”規劃中就指出,要加快佈局衛星通訊網路,推動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衛星網際網路的佈局將加速推進。
衛星是一種容量低的網際網路接入方式,想要實現全球覆蓋,需要發射更多的衛星,才能夠保持高網速。
未來的移動通訊技術的比拼已經從地面上升到太空。我國已有多家企業開始佈局,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分別拿出了“鴻雁星座”和“虹雲工程”計劃,併發射了試驗衛星。
根據計劃,“鴻雁星座”要發射超過300顆低軌衛星,“虹雲工程”發射156顆,再加上其他企業,“十四五”期間的發射數量就高達2198顆。
美國衛星產業協會統計,2015-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增長年均保持在3%左右,2018年達到2774億美元。賽迪智庫預計,未來到2030年,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將提速到千億級別。
由於衛星網際網路仍處在起步階段,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裝置和衛星運營等上游產業將率先受益。
在衛星產業鏈中,衛星發射、衛星製造、地面裝置及運營服務收入佔比分別為2.24%、7.03%、45.13%和45.6%,運維服務是最具價值的產業分支。不過,由於整個市場蛋糕的快速擴容,各個板塊的龍頭企業都有機會。
2021年4月,網路集團(“星網集團”)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國家隊”正式出征,我國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進入加速階段。
和而泰(002402.SZ)旗下的鋮昌科技主營T/R微波毫米波射頻晶片,是國內唯一能夠承擔國家級大型發射任務的民營企業,其產品已經用於北斗二代導航、衛星通訊等重大專案。
T/R晶片主要用於雷達,特別是相控陣雷達,美國已將現役F-15C、F-15E、F-18E戰機全面升級為有源相控陣雷達,F22和F35則必須搭載;薩德反導系統中單個相控陣系統就有多達上萬個T/R元件。作為核心部件,T/R晶片預估佔雷達成本的40%-50%,足見其重要地位。
而衛星T/R 元件的效能要求更高,鋮昌科技的收入中超9成來自星載業務。國金證券測算,到2025年T/R晶片市場規模將提升至823億元,其中低軌衛星為150億元。
由於行業壁壘極高,除鋮昌科技外,國內掌握相控陣T/R晶片的企業還有中國電科13所和55所,其每年出貨量在10-15億顆,而鋮昌科技僅能達到幾十萬顆,市佔率較低。
隨著下游市場需求的爆發,作為我國極少數的“種子選手”,亦是資本市場的“稀缺標的”,鋮昌科技大有可為。
航天投入和產出的比值是1:10,衛星網際網路對下游應用市場規模的拉動可達上萬億元。因此,衛星應用及運營服務空間廣闊。
基於北斗產業的加速落地,北斗星通(002151.SZ)逐漸走出了過去的陰霾。其業務涉及北斗產業的上中下游。
其次,航天科技旗下,主營衛星製造和應用的中國衛星;衛星空間段運營的中國衛通等,都將在衛星網際網路大戰略中受益。
太赫茲通訊是電子學向光子學的過渡,它有效解決了頻段資源日益稀缺的窘境。被認為是6G時代的核心通訊技術。
2020年6月,一顆名為“電子科技大學號”的衛星在太原成功發射,它將在太空進行太赫茲通訊技術實驗,被稱為“全球首顆6G實驗衛星”。
近期,我國創造出全球太赫茲無線通訊最高實時傳輸紀錄,顯示出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除了行動通訊外,太赫茲還廣泛應用於大型安檢儀器、精密醫療儀器以及軍工雷達等領域。
中國聯通已成立太赫茲聯合創新中心;天銀機電、子公司華清瑞達曾承接瞭解放軍某部的太赫茲通訊技術實驗專案,並已成功交付。是上市公司中極少的已經產生業績的企業。
從5G到6G,超大規模天線技術持續升級,超大規模的智慧天線將可以應用於高鐵、飛機等高速場景、城市宏覆蓋、精準定位等領域,實現全域覆蓋下的無邊界連結。
其中,智慧超表面(RIS)和電磁波角動能是兩大研究方向。智慧超表面可以使天線更智慧,透過重構傳播環境,實現低成本地功耗的大規模使用;電磁波角動能則可以實現不消耗額外頻譜和時間的情況下,提升頻譜效率。
工信部IMT-2030(6G)推進組已經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興通訊、華為、紫光展銳等進行相關的技術研發。中興通訊則攜手中國聯通,完成了業界首個智慧超表面反射面板在5G中頻的技術測試。
不過,超大規模天線技術研發還處於理論認證和實驗階段,產業落地還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還遠未給相關企業貢獻業績。
相比較來看,6G產業中的衛星網際網路是產業落地的前提和基石,目前已經進入加速推進階段,相比太赫茲和超維度天線,更值得重點關注。
每當新一代行動通訊啟動商用時,下一代行動通訊的研究就已開始啟動,站在當下的時間點,撬動超10萬億規模的6G時代,正加速到來。
作為下一代資訊產業的制高點,這又是一場不能輸的“戰爭”。
免責宣告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