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經濟指標中,GDP(地區生產總值)是一系列經濟活動轉化出的宏觀經濟成果,直接反映了當地的經濟體量。
在山東省,青島不僅是經濟體量第一大市,而且領跑優勢也讓其他城市短時間內難以縮小。在過去的2023年,青島全市實現GDP總量15760.34億元,繼續保持全省第1位、全國各市第13位。
放眼全市內部來看,各區縣的體量分佈格局依舊穩定,西海岸新區(黃島區)以5003.38億元繼續位居全市首位,並且成為全省首個GDP超5000億大關的市轄區。
誰是青島經濟體量最小的地區?
李滄區以633.5億元位列末位的表現著實讓不少網友很不解,畢竟李滄可是青島主城區的組成部分,而且比城陽區更靠近青島的中心城區,取得這個位次著實出乎預料。
造成李滄區經濟體量全市最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人口數量在全市並不佔優
人口是進行一系列經濟活動的最根本前提,假如一個地區擁有相對龐大的人口數量,即使當地納入GDP統計範圍的產業規模相對不大,那起碼經濟體量也不會相對太低,無非是人均指標會被嚴重拉低。
但放眼宣城全市來看,李滄區恰恰是全市常住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的的區域之一。在2023年的常住人口統計中,全區76.14萬的常住人口數量僅多於市南區、嶗山區、萊西市,但市南、嶗山主要是受面積的限制,結合兩地的人口與面積來計算,人口密度已經相當之高了。
在非核心城區的身份下,李滄區僅依靠76.14萬的常住人口來實現在青島市內頗有競爭力的體量著實不容易。
二、南有核心城區,北有城陽、即墨,工業、服務業難以形成自己的優勢
在青島主城區內,市南、市北、嶗山三區是公認的城區核心,李滄、城陽、即墨是城區向北的重要腹地,位置夾在中間的李滄區看似擁有不錯的區位,但從產業打造、產業競爭的層面來看,這並不是個利好。
李滄區與市北區、嶗山區直接相鄰,這就使得市裡對李滄的產業定位、產業分工中不存在大規模上馬“大工業”的可能,特別是佔地大、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當然,對於青島的城市能級而言,別說是李滄區,即使是城陽、即墨這兩座更靠北的市轄區也不會將相關產業作為主導。
那麼發展裝備製造業、新能源、電子資訊、新材料等新型產業呢?
李滄區當然可以,但北面的城陽區、即墨區顯然比李滄更有以工業為主導的優勢,不僅因為兩地的空間範圍相對更大,更因為兩者距離中心城區相對遠一些,即便青島中心城區再向北擴張,也不容易涉及到工廠的大規模外遷,反之在李滄區大規模發展工業就容易出現相關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李滄區可以發展工業,但其位置與產業分工決定了工業體量無法與城陽、即墨甚至膠州抗衡。
工業被“限量”,那麼服務業自然就成了全區經濟份額最大的那一個
雖然2023年的GDP具體構成尚未揭曉,但根據2022年的情況來看,李滄區的工業增加值僅132.59億元,服務業則完成435.09億元,佔全區GDP的71%。
但這個服務業體量相比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而言更是毫無優勢,因為核心城區更有平臺、資源、市場來聚集和培育出附加值更高的服務業門類,例如金融、軟體資訊服務、資訊傳輸、交通運輸、高階商貿、科研、房地產、商務服務、文旅等。
李滄區的服務業中雖然也能涉及到以上相關的門類,但相關企業數量相對較少、服務能級也會低一些。批發零售、房地產、餐飲住宿才是貢獻服務業增加值相對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