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 王衛終於在香港交易所敲響鑼聲。
敲鑼前一天,控股暗盤高開2%,報價35港元,截至當日收盤,報價42.07港元,漲幅0.17%,總成交額8.55億港元。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股價升勢同步傳進港交所,11月27日上午九時,廣東人王衛用粵語再次表達順豐香港上市背後的波折與變數。
創辦順豐31年,經歷早年借殼上市、赴港首份招股書失效、再度遞表風波後,順豐終於成為“A+H股”上市公司。
二次上市
早些日子,在市場以為順豐因上市事項忙到不可開交之時,這家二度遞表港交所的企業突發大手筆公佈了一次雙重分紅方案。
10月10日當晚,順豐釋出“中期分紅+特別分紅”雙重分紅方案,表示將合計派發現金額67.2億元。
其中。2024年中期分紅為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4元,總額約達19.2億元,約佔2024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40%;特別現金分紅則為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10元,預計分紅總額約為48億元。
兩項分紅方案加起來總金額達到67.2億元,超過本次香港上市IPO募集金額區間54.91億-61.71億港元。
僅從分紅時間節點及分紅金額來分析,還未完成香港上市募集金的順豐,選擇一口氣分出近70億元予股東,除了向外界表明信心之外,也使市場好奇二次上市的深層原因與資金面的關聯程度。
早在2017年借殼鼎泰新材A股上市後,順豐以35.69元的價格增發2.27億股,募集資金80億元;兩年後,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人民幣58億元;2021年,再次以57.18元的價格增發3.50億股,實際募集資金200億元。
以此計算,A股上市7年以來,順豐透過定增及可轉債合計募集近340億元資金。但截至目前,順豐募集資金似乎已所剩無幾。
據2024年半年報顯示,順豐報告期內暫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另有市場聲音表示,於2021年參與價格戰後,順豐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已經歸零。
負債方面,截至2024年三季度,順豐總負債約合1126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52.59%;貨幣資金為222.6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為246億元,兩項合計468.2億元,較去年541.4億元有所下降。
“順豐經營了31年,7年前在A股上市。這7年面對了很多困難,但團隊有能力接受挑戰,這幾年的業績可以作為檢驗。”正如王衛在港交所所言,順豐營收資料在逐步上升,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068.61億元,同比增長9.44%;歸母淨利潤76.17億元,同比增長21.59%。其中,第三季度營收724.51億元,歸母淨利潤為28.1億元,均同比增長。
啟動了兩次定向增發、一次可轉債發行,負債與營收同步上升的順豐選擇二次港股上市,有獲取更多經營資金、進一步完成融資的成分,正如王衛曾經表態“上市的好處無非就是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不過,下一句就接著“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
出海波瀾
順豐選擇二次赴港上市的理由,明面上已寫進2023年首份招股書。
“上市是為進一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提高綜合競爭力。”王衛也表示,港股上市對順豐而言意義重大,可以更好地發展國際市場。
港股正式發行上市後,順豐擬將全球發售募集資金的45.0%用於加強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35.0%用於提升及最佳化順豐在中國的物流網路及服務;10.0%將用於研發先進技術及數字化解決方案,升級供應鏈和物流服務及實施ESG相關措施;剩下10.0%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按照順豐香港IPO招股價34.3港元,若未行使超配權,募集資金淨額約合56.62億港元。
王衛進一步解釋,順豐最主要的目的是進入全球化資本市場,希望在未來能夠用資本方式快速擴張。
“我們看到很多巨頭都是快速擴張形成規模,順豐要走的路也一樣,需要一個國際化資本平臺。”從行業來看,分化加劇的當下,局內玩家必然不會放棄出海的機遇。
有業內人士向觀點新媒體表示,港股市場有國際化和開放性的優勢,融資限制相對較少,再加上政策支援,選擇香港上市的企業自然會增加。
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包括支援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同年10月,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釋出聯合宣告,針對符合資格的A股公司推出赴港上市快速審批時間表。
政策支援之外,順豐走向國際市場,也與國際業務資料逐年下滑相關聯。
翻看順豐2021年營收資料,海外業務129億元佔總營收6.23%,但相較2020年的14.14億元,漲幅近十倍。
彼時有聲音認為,國際業務資料增長大部分要歸功於順豐第四季度合併嘉裡物流。
2022年,順豐國際業務持續上升,相關營收達到484.7億元,佔總營收18.12%,一年內上升約12個百分點。
但這並不代表順豐穩住了國際業務,2023年海外業務貢獻營收回落至257.6億元的,較上一年減少227億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國際業務營收佔總收入僅10.34%。
根據王衛早前設定的目標,2025年確保順豐業務規模和公司價值達到亞洲第一、全球第三。
如今完成赴港上市,是時候拾起有些掉隊的國際業務了。
本文源自:觀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