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供圖 翟超/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併購重組激活了市場多方的參與熱情。多地政府發文推動上市公司和產業企業併購重組,上市公司積極籌劃資源整合和產業升級方向,中介機構積極挖掘潛在併購專案,以服務為驅動的轉型成為必然。併購重組成為資本市場的關鍵詞。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指出,在一系列鼓勵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支援政策下,併購重組市場出現新機遇,也給各參與主體帶來了新挑戰,併購重組要平衡多方利益,更加註重政策合規性、戰略協同性和財務可行性,避免“估值泡沫”等問題給併購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創新型
高質量重組案例頻出
自9月24日“併購六條”釋出以來,A股併購重組活躍度明顯提升,截至目前,已有26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資產重組事項,新興產業成為併購重點領域,產業併購、跨界併購事件頻頻發生,創新型高質量重組案例時有出現。
這和監管部門出臺的一系列鼓勵上市公司實施併購重組的支援性政策有關,隨著產業整合力度的不斷加大,監管包容度的持續提升,併購重組稽核效率和支付靈活性的提高,市場主體的併購重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
過去一段時間,帶有“硬科技”底色的併購更為活躍,一些優質標的被髮掘。包括擬購買上海聯適股權、希荻微擬收購誠芯微股權、華海誠科擬定增收購華威電子股權、兆易創新擬收購蘇州賽芯電子股權等,新興產業領域交易成為熱門。
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伊真真認為,政策重點支援上市公司實施同行業、上下游的併購重組行為,同時適度鼓勵跨界併購,為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提供了政策支援。
“上市公司挑選優質資產進行併購重組,如果能夠共享雙方的資源、核心能力以及其他優勢,就能大大發揮協同效應。”長江證券研究所總經理助理馬太指出,透過併購重組實現經營協同、財務協同、管理協同、稅收協同或無形資產協同,以實現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等目的,有利於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中介機構挖掘優質標的
政策持續釋放的紅利讓中介機構把目光從IPO轉到了併購重組。
一家諮詢機構負責併購事務的負責人介紹,近期諮詢併購重組的上市公司比往年同期大幅增加,有的是在產業鏈上下游找尋合適的標的資產,有的則是有委託併購需求,把併購作為證券化的主要方式。雖說併購重組是否最終落地還待驗證,但諮詢數量的明顯上升已經讓整個行業忙碌了起來。
“在IPO、再融資業務不及預期的市場環境下,併購重組成了各家投行的主要發力點。”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擬上市公司專案轉向併購重組的案例,各家投行都在對現有及潛在併購專案進行梳理,進而爭奪市場份額。不同於IPO專案,併購重組更考驗投行的撮合能力、估值定價知識體系、業務經驗等,需要投行全方位的提升服務能力。
上述投行人士指出,併購撮合需要建立在對買賣雙方產業認知的基礎上,投行人員要有行業敏感性和相應的資源,並對企業和標的發展階段有明晰的瞭解,以挖掘併購中雙方能夠產生的協同增量,券商的工作不限於交易的完成,還要協助客戶完成整合工作,包括管理文化差異、進行運營和人力資源整合等,確保併購的“1+1>2”,這對於投行來說是較大的考驗。
記者瞭解到,當前併購撮合中,買賣雙方估值博弈仍是核心。賣方往往將最近一輪的融資估值作為談判的底價,但買方需考慮購買標的資產對上市公司整體影響,並結合可比公司、可比交易等作為參考。此前大批企業主要以IPO退出為目的,估值普遍處於高位,若按照併購方式退出得到的收益,相較於IPO預期相差較大,當前併購市場買賣雙方存在激烈的價格博弈過程,若博弈時間較長,容易錯失一些交易時機。
警惕併購重組相關風險
在併購重組興起的同時,也有一些風險需要警惕。9月以來,世茂能源、瑞泰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終止併購重組,從原因來看,有的是因籌劃期內市場環境、行業情況變化,有的則是交易雙方存在分歧,還有的是收購模式發生了變化等。
從已經披露的重大資產重組案例來看,交易所的問詢函意見集中於擬購買資產業務及財務情況、標的公司流動性風險與償債能力、標的公司估值以及業績承諾等。伊真真表示,併購的創新性需要在監管的規則框架內進行,併購的商業合理性、交易必要性、定價公允性必須說的清楚,講的明白。
近期滬深交易所透過多種方式,引導上市公司在併購重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警惕相關風險。
田利輝表示,併購重組存在的風險不容忽視,包括盲目跨界併購風險、商譽減值風險等。上市公司切勿盲目追求規模擴張,要更加註重併購的戰略協同性和財務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