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建設三十週年座談會發布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35年前發展規劃》。按照規劃,未來在確保北斗三號系統穩定執行的基礎上,中國將建設更優質的下一代北斗系統。
浙商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衛星通訊系統是現代通訊、航天和計算機技術的綜合體現,對於國際和國內的通訊、國防都至關重要,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功能全面升級
根據規劃,我國將在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統關鍵技術攻關;2027年左右發射3顆先導試驗衛星,並開展下一代新技術體制試驗;2029年左右開始發射下一代北斗系統組網衛星;2035年最終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統的建設。
據介紹,下一代北斗系統將以“精準可信、隨遇接入、智慧化、網格化、柔性化”為代際特徵,提供覆蓋地表開闊空間及近地空間的米級至分米級實時高精度、高完好的導航定位授時服務。
具體來看,下一代北斗系統將進一步最佳化星座架構,形成高中低軌混合星座,全面提升時空基準維持精度和自主執行能力;建設一體化地面系統,實現資源彈性排程、資料共享使用;覆蓋地表至深空的各類使用者終端,實現使用者多場景、高精度、智慧化使用。
發展前景廣闊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而自主研發、獨立執行的衛星導航系統,為區域使用者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重要時空基礎設施。
我國的北斗系統,共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2000年年底,我國初步建立了北斗一號系統(又稱北斗衛星導航試驗),可提供中國區域服務。2012年年底,我國建成了正式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即北斗二號系統,可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我國建成了北斗三號系統,提供全球服務。
自提供服務以來,北斗系統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訊系統、電力排程、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逐步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浙商證券分析稱,衛星通訊系統具有頻頻寬度大、通訊容量高、覆蓋範圍廣、業務相容性強,以及效能更穩定等特點,其在現代通訊中佔據重要地位。
從市場規模來看,QYResearch釋出的研報顯示,2021年我國衛星網際網路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92.48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446.92億元,2021年至2025年預計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1.2%。
產業生態圈不斷擴大
根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的《2024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3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09%。
隨著北斗系統的發展,產業生態圈不斷擴大。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總數已接近2萬家,從業人員總數接近百萬。在境內上市的相關企業達到90家,上市公司涉及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的相關產值約佔全國總體產值的8.93%。
智慧財產權方面,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已突破11.9萬件,同比增長4.84%,保持全球領先。
業內專家表示,當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之際,國家明確提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方向。接下來應大力推進北斗系統在傳統行業或領域的深化應用,充分發揮北斗賦能作用,以時空資料為新型生產要素,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積極推動北斗導航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有望持續受益。
在具體方向上,東吳證券對衛星通訊行業進行了簡單劃分。其中,打造衛星平臺相關業務的公司包括光威復材、航宇微、國機精工等;涉及衛星載荷業務的公司包括航天電子、鋮昌科技等;開展衛星總裝業務的公司包括中國衛星、上海滬工等。
此外,涉及地面網路裝置的公司包括海格通訊、北斗星通、航天環宇等;地面消費終端包括星網宇達、華力創通等公司。運營機構包括中國衛通、四維圖新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