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英
今天文章講一下硬核邏輯。
從國慶節至今,我就一直強調硬核科技是牛市第一向上攻擊波的核心主線,並屢次強調“3800點下方,硬核整個沒有風險(註定是整體均價,而不是全部)”,同時,在近兩個月時間裡,我們更是加班加點做了9篇硬核專題。
事實證明,預判是正確的,國慶節至今,市場指數並未突破10.8的早盤高點(除了北證指數),但是,絕大多數硬核科技賽道,均已顯著超載10.8的早盤高點,且接近1/3硬核科技賽道10.8至今漲幅50%左右——僅本週而言,週三低軌衛星全線暴漲,今天人形機器人全線暴漲,同時,低空經濟在本週也是屢屢爆發。
許多人至今不明白,許多硬核科技的市盈率動輒接近甚至超過100倍、有些甚至至今還虧損,為什麼我還如此確認3800點下方硬核整體沒有風險?
這是因為,事關硬核至少有三層邏輯是不一樣的:
一是硬核的政策邏輯不一樣。
硬核科技事關新質生產力,事關中國製造之於全球的位勢,事實也事關中長期中美終極博弈的經濟命脈(自主可控+漸進出海),所以,硬核科技註定成為本輪財政刺激直接或間接的核心受益主體。
二是硬核的需求邏輯不一樣。
硬核科技鎖定的是經濟增量,而是不挖掘經濟存量,關於這個,一定要搞明白,在人口老齡化且人口總量可預見的減少之下,傳統的經濟存量,再怎麼挖掘效果也是有限的(當然,適度的挖掘也是有必要的)。
但是,硬核科技鎖定的經濟增量,這就不一樣了,對於政策刺激效能而言,推進落實到位,完全可以做到政策刺激1萬億,最終可以產生5倍、10倍的經濟增量,比如,低軌衛星佈局到位之後(截止2030年大機率要發射3萬顆低軌衛星),低軌衛星佈局到位之後,目前的4G和5G網路是不是要進一步升級,移動終端比如手機和汽車是不是要全面升級連線低軌衛星。
低軌衛星如此,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事實也是如此,基本上推進落實到位,政策投入效能比都能達到5倍、甚至10倍。
當然,講到硬核科技,半導體作為硬核的平行開闊賽道,事實銜接到幾乎所有的硬核科技領域。
三是硬核的估值邏輯不一樣。
在政策邏輯支撐和需求邏輯確認之下,我們的硬核估值邏輯,肯定是不一樣的,肯定是高溢價、部分甚至是超高溢價的。
寫到這裡,稍微講一下,硬核科技的估值可以高溢價甚至超高溢價,這是早期的概念先行,但在概念先行之後,市場需要定期確認其業績驗證——概念先行→初期業績驗證→概念持續→持續業績驗證……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業績得不到驗證,那麼,早期概念先行的超高溢價則會遭到打擊——這也是我強調,3800點下方硬核科技整體沒有風險(注意是整體,並不代表所有),而在中期大機率的更高點位,硬核科技內部則會加速風險,業績驗證強的,還會持續領跑,業績驗證弱的,則會顯著回撥。
概念先行然後再不間斷的業績驗證,硬核科技的這種估值邏輯,其實在全球成熟資本市場也是通用的,比如過去幾年英偉達的走勢、特斯拉的走勢等等無不如此。
再說,回到2019年,其時事關鋰電池和新能源車開始時也是概念先行,然後就是持續不間斷的業績驗證,等到業績驗證到底頂峰時(2022年),市場反而會提前半年左右啟動週期性回撥。
還有2023年初光模組的暴力啟動,持續一年半左右整體暴漲8倍左右,也是概念先行然後就是不間斷的業績驗證。
最後,再簡單討論一下市場。
今天市場上午10點半之後突然暴力反彈,傳聞與一些小作文有關,對這些小作文個人認為70%以上是可信的,只不過部分政策的時間落點可能存在偏弱——總之,我們一定要相信,本輪刺激無論是貨幣還是財政,整體都是改開以來最大尺度的。
只不過,到底是霹靂手般的發力,還是太極寸拳盤的發力,這個還得結合一些宏觀蛛絲馬跡去動態預判,關於這個動態預判的部分邏輯,我在昨天文末講了,今天就不重複了。
總之,中期貨幣牛市是確認的,只要你確認這一點,你就忽略短期波動(哪怕波動大一些),鎖定中期不動搖即可。
而如果你自認為智力、勤奮度、以及盤感超過常人,那麼,結合宏觀蛛絲馬跡以及盤感去做一定幅度的中頻預期倉位調整,這也是可以的。
今天就講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