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序中,註定是一個重要的年份。
這一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深圳,在目睹了深圳的發展變化後,欣然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距離深圳150公里外,同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一座現代化的啤酒工廠被提上建設日程。在引入國外先進技術時,廣州政府將目光投向了比利時的一家釀酒商,這家企業就是日後的世界500強企業百威集團。
從1984年算起,百威集團進入中國已經整整40個年頭。這40年裡,百威集團參與、見證,更受益於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紅利。這期間,中國啤酒工業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連續20年問鼎世界第一啤酒市場的寶座。“全球每消費4瓶啤酒,就有1瓶是在中國銷售的。”百威集團全球執行長鄧明瀟表示。
40年彈指一揮,回望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史,一定會被思想解放與創業精神的浪潮所感動。歷史浩然遠去,歷史就在眼前。
40年的緣分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啤酒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並不算晚。
早在1900年,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商人在哈爾濱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日後的哈爾濱啤酒廠。但直到改革開放前,啤酒供應仍然非常緊張,生產被嚴格管制,銷售靠憑票供應,所謂喝到也就是嚐嚐而已。
1978年,全國啤酒產量僅為39萬噸,1984年雖然增長到224萬噸,但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1984年,我國制定了《1981—2000年全國食品工業發展綱要》,要求到2000年啤酒產量要比1980年增長15倍以上。於是,“啤酒專項工程”上馬了,各地紛紛掀起興建啤酒廠的熱潮,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城一啤”勝景便是自此開始。
20世紀80年代初的廣州,啤酒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剛需”飲品。但當時廣州的大型啤酒廠僅廣州啤酒廠一家,年產幾萬噸,遠遠供不應求。於是廣東省和廣州市產生了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想法,而引進物件就包括日後總部位於比利時的百威集團,建成後的珠江啤酒廠也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單體啤酒廠。
那是中國啤酒工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資料顯示,從1980年到1992年,國內啤酒年產量由68萬噸增長到1005萬噸,年增長率達25%。1993年,我國實現啤酒產量1192萬噸,這一資料也讓中國首次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啤酒生產大國。
1995年,百威集團投資1.7億美元建立百威(武漢)國際啤酒有限公司,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外資啤酒釀酒廠,年產量25萬噸,主要生產百威啤酒和百威冰啤。這個在當時並不為人熟知的品牌,甫一亮相便給武漢啤酒市場帶來衝擊,迅速佔領了武漢高檔啤酒市場的半壁江山。
百威中國的成功並非偶然。華中理工大學於199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到,百威中國對質量的要求達到了苛刻的地步。“為了達到生產工藝要求,公司明確提出了‘抓質量不計成本’的原則,其產品內部質量標準都大大超過了國家優質品的標準。為了執行這些苛刻的標準,百威公司一次就扔掉了內壓不達標的五百多萬個啤酒瓶,一次倒掉因二氧化碳純度不夠的啤酒上萬升。而這些缺陷按我國國內標準衡量,絲毫不影響產品的優質品率。”
2001年,百威已成為中國銷售額最高的外資啤酒品牌,佔據中國高檔啤酒市場50%以上的份額。幾乎同一時間,中國啤酒行業年銷量達2384萬噸(2002年),正式成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產和消費國。可以說,因酒之緣,百威和中國在長期的深度交融、共同成長中成為“老朋友”。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在百威集團於1984年涉足中國市場以來,緊隨其腳步的外資啤酒企業不在少數,畢竟中國這塊蛋糕實在太過誘人。有國際廠商曾算過一筆賬:當美國人均啤酒消費量是92升時,中國人均只有12.3升,如果人均增加0.5升,那就是6億升的增量市場(當時中國人口為12億)。
1993年,超過60家跨國公司攜帶資金、技術和品牌來中國開拓市場。然而到了90年代中後期,絕大多數外資啤酒企業因“水土不服”,未能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甚至徹底退出中國市場。但百威集團留了下來,其成功的秘訣在於始終和中國發展同頻共振。
近年來,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元月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推動啤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中國經濟貢獻、社會發展進步和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坐落於福建莆田涵江區濱海新城的百威雪津啤酒廠,如今正在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的新引擎,然而在2015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的灘塗養殖區。
2015年底,百威雪津啤酒廠在這裡開建,專案佔地1200畝,累計總投資超40億元人民幣。2017年竣工投產後,這一當時亞洲單體產能最大的啤酒工廠便躍升為福建省百強企業,其所在的莆田市涵江區也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
在“鏈”式效應推動下,原料供應商、生產裝置製造商、銷售渠道商等上下游企業自發形成集聚。距離百威雪津啤酒工廠不遠處,是同樣遷建而來的華興玻璃廠。在1號爐、4號爐和2號爐相繼點火後,該工廠年產能達到45萬噸,其中80%的玻璃瓶就近供給百威雪津啤酒廠。
據涵江區工信局總工程師林緯凡介紹,在濱海產業新城的食品產業園,百威雪津這一龍頭企業帶動了長城華興、中糧制罐、麥芽等重點專案落地,形成了紙箱、易拉罐、玻璃瓶、麥芽、集中供熱等上下游全產業鏈。
莆田食品產業鏈生態也因此不斷完善,逐步形成啤酒全產業鏈發展高地,年產值邁向300億元大關,片區產業不斷提檔升級。
2022年10月,伴隨中國《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政策對啤酒製造業的調整,百威集團於當年年底再次新增1億元投資,在資陽酒廠新增百威鋁瓶、德國範佳樂、比利時福佳三款超高階啤酒產品的技改專案,第一批產品已於2024年3月呈現給西部的啤酒愛好者們。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百威集團在華投資近3000億元。
“中國是百威集團重要的戰略市場,到目前為止,我們在中國一共營運了30家釀酒廠,有超過2.3萬名員工,經營超過50個啤酒品牌,其中既有百威、、福佳、藍妹等國際品牌,還有哈爾濱、雪津等本土品牌。”鄧明瀟表示。
可持續助農的“青檸模式”
同頻共振,不僅體現在產業發展,還包括社會責任層面的“入局”。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2019年,一場圍繞青檸的“百威試驗”在四川安嶽展開。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四川省安嶽縣是中國的“檸檬之鄉”,但長期以來,當地農戶以種植黃檸檬為主,經濟價值更高的青檸,因種植難度大、產量低且不易儲存運輸而鮮少種植,這也為檸檬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侷限性。
而啤酒產業向來都是“三產聯動、五業同興”。作為百威集團超高階品牌,科羅娜啤酒有一個特別的“青檸儀式”——飲酒時在瓶中放入一瓣青檸。於是,百威中國將自身業務與助農有機結合,開創了從種植、採購、市場推廣及營銷到回饋社群的可持續的閉環助農模式——“青檸模式”。
在種植端,百威中國投入資金、技術和裝置,幫助農戶改善農田,修築排水渠,全面使用有機肥,提升土壤的質量,還進一步強化協同創新,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建設了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的創新體系,輔以技術團隊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在銷售環節,百威中國藉助自身平臺,發動經銷商、供應商等合作伙伴一起採購當地優質的青檸幫助農戶快速打通銷路,帶有“科羅娜特選青檸標識”的產品陸續出現在商超渠道,甚至吸引到原本不喝啤酒的嚐鮮受眾。
2020年由安嶽種植的科羅娜青檸首度亮相世界檸檬大會,開啟了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化之路。截至2024年底,百威中國已完成578畝地的幫扶工作,累計幫助農戶500多戶,畝均收入相比2019年翻了4倍。
2024年,百威中國“青檸模式”因其獨創性、可持續性和可複製性,被中國城鄉發展國際交流協會認定為中國鄉村振興範本。
中國啤酒消費風向標
2013年,我國啤酒產量在觸及5062萬噸的歷史最高點後開始連續下滑,到2023年已降至3590萬噸,縮水近30%。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中國人口結構、社會經濟與消費文化發展的共同結果。當改革開放持續二十多年後,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啤酒的需求也逐漸從“喝得多”向“喝得好”轉變,體現在產品上就是從工業淡啤向精釀、原漿、鮮啤升級。
在元月看來,今天的消費者願意接受更高溢價,甚至還會熱衷於產品品質背後的包裝創新和營銷內容的附加值,為品牌後面的價值觀買單。
一場啤酒消費市場的供給側結構性變革迫在眉睫。
在中國市場佈局高階化多年後,百威集團在高階及超高階啤酒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旗下除了擁有百威這一高階大單品,還有科羅娜、福佳、藍妹等深入人心的超高階品牌,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選擇,提供不同體驗。
2017年,百威集團在武漢設立亞太區首個精釀工廠,專門生產旗下精釀品牌產品,又在上海開設了首家鵝島精釀餐吧。2022年,百威莆田精釀啤酒工廠正式投產,新品牌“059海岸線精釀公社”也同步釋出。這家百威亞太最大精釀工廠的問世,標誌著百威亞太邁出了打造本土精釀品牌的關鍵一步。
此後,國產啤酒廠商也開始產品結構的調整,高階化升級取代單純的市佔率指標,成為啤酒行業研究報告中的新邏輯。特別是精釀啤酒,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歡迎,成為啤酒企業發力的新方向。中國酒業協會聯合釋出的《2023線上酒類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對啤酒關鍵詞的關注度上,“精釀”提及率達59.6%。
激發消費潛力,在當下還有另一層含義。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日益嚴峻複雜,“三駕馬車”中消費一直是經濟穩定執行的“壓艙石”。走出疫情,黨和政府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商務部也將2023年確立為“消費提振年”,並將以此為主線,統籌開展全國性消費促進活動,激發市場活力。
元月表示,啤酒行業在中國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和消費市場,是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的重要領域,也是積極培育文商旅融合消費熱點的重要媒介,還是貼近消費者激發產業創新活力和消費場景塑造的重要載體。
2023年2月24日,鄧明瀟專程飛抵北京,拜會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就百威集團在中國的發展進行磋商。他也是中國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首位拜訪商務部部長的跨國公司全球 “掌門人”。他表示:“中國市場對我們非常重要,我一定要來親身感受這裡的發展。”
隨後,百威集團推出了“威光行動”等一系列對消費端的激勵措施,進一步扶持終端餐飲中小商戶,加強零售渠道和消費場景建設。
2023年10 月 14 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分別會見了參加市諮會的六位國際企業家,鄧明瀟就是其中之一。當年市諮會的主題為“變局與新機:建設更具活力與韌性的國際大都市”,這和百威集團在上海的戰略不謀而合。隨後在2024年,“百威風暴電音節”成為“上海之夏”國際消費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數萬名樂迷在視聽盛宴中快樂釋放自我。
今天,以百威集團為代表的選擇紮根中國的外資企業,已經與中國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關係,相互深刻影響,在開放共贏中實現各自的發展與進化。
作者: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