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週末,上證50指數公告將納入虧損中的半導體企業,引發一片譁然。
傳統意義上,上證50被認為是大盤藍籌的聚集地,因此突然納入這樣一隻虧損個股,讓眾多投資者感到意外。
不少投資者對此表示意外,甚至開始質疑指數投資的可靠性。這種情緒化的反應,或許有標題黨推波助瀾之嫌,但其背後反映出的對指數投資的理解偏差,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一名長期堅信指數投資的資深玩家,我想分享一些個人見解。
投資指數,從放棄選股開始
在我看來,指數投資的精髓在於放棄對個股的主動選擇,而擁抱市場整體的執行規律。
因此,個股的優劣與否,並非關注的重點。指數的編制規則,才是我們應該深入理解的關鍵。寬基一般以市值為核心的選取標準,新銳指數也不過多幾條過濾規則。像寒武紀這樣市值超過2300億,流通市值超過1100億的企業,被納入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整並非只針對上證50指數,還包括中證A500、中證A100等指數。這表明,寒武紀的納入並非個例,而是市場規律使然,新銳指數也無法避免。當一家企業的市值達到一定規模,它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流寬基指數也必須將其納入考量。
指數投資的意義,正在於此,它反映的是市場整體的走勢,而非對個股的預測。如果我們能精準預測個股的未來,那直接進行主動投資豈不更為有效?
納入之後 影響有限
當然,我也仔細研究了一下,即使寒武紀被納入上證50指數,其影響也較為有限。
寒武紀目前的自由流通市值約為1,130億元,在上證50指數中,類似自由流通規模的個股,其權重大約在1.7%~1.8%之間(下圖紅線處),因此對上證50指數的整體影響並不顯著。
至於像中證A500這樣成分股眾多的指數,寒武紀的納入影響則更為微小。根據其自由流通市值計算,寒武紀納入中證A500指數後的權重大約僅為0.6%左右。
上證50不是價值指數
在不少資深投資者的認知裡,上證50指數往往被等同於大盤價值風格的代表。下圖是 Wind 的六因子模型迴歸分析,相比滬深300指數,它也的確展現出明顯的價值因子暴露。
然而,這種暴露或許只是上證所的大市值個股階段性特徵的體現,並非上證50指數本身的價值取向使然——上證50指數是寬基,而非風格指數。
所以,如果投資者追求的是穩定的大盤價值暴露,上證50恐怕並非一個理想的、始終如一的投資標的。相比之下,諸如300價值等指數,或許才是更值得考慮的選擇。
不過,這些指數產品,尤其是 ETF流動性,遠遠遜色於上證50,這也正是當前A股指數投資的困境所在:尋求價值因子暴露時,高流動性的ETF產品屈指可數。上證50曾經是不俗的替代品,但未來這種表徵意義存在不確定性。我們期待市場上能出現更多真正代表大盤價值風格的指數產品。在此之前,不妨以紅利類指數產品替代。
市場常有驚濤駭浪,人心易起波瀾。一隻企業的納入與否,原不值得如此紛擾。指數投資的真諦,在於順應市場規律,而非執著於一時一地的得失。
我們當明白三點:其一,寬基指數納入高市值股票乃必然之勢;其二,個股權重有限,對指數影響甚微;其三,上證50本質上是寬基指數,而非純粹的價值指數。
投資如弈棋,既要明白規則,更要懂得取捨。與其糾結於個股,不如靜待花開,或者選擇真的稱心的其他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