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李願 北京報道
“9月底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顯現,生產、商品消費、投資等宏觀資料邊際改善。”12月5日,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在由中誠信國際主辦的“2025年信用風險展望與投資人服務大會”上表示,後續重要會議將召開,政策視窗期仍在延續,短期內依然會對於市場預期形成積極的調動,預計可以實現5%的年度增速目標。
對於9月中央政治會議以來推出的一攬子政策,袁海霞認為,其核心邏輯是推動行為模式與激勵體系的改變,從而帶動經濟修復。相較於此前的宏觀政策調整,本輪宏觀調控政策發生了五個轉變:一是更加註重防風險與促發展的平衡;二是更加註重政策之間的一致性、協同性;三是更加註重合成效應,政策出臺節奏加快;四是更加註重三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五是更加註重預期管理。
作為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11月8日人大常委會公佈的“6+4+2”化債方案,是一攬子、綜合性的“組合拳”,力度大、靶向準、思路新,將有力推動地方債務化解。袁海霞解讀稱,本次大規模債務置換舉措的落地意味著當前化債工作思路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是政策基調由“化債中發展”轉向“發展中化債”,需關注到這一轉變背後的深層次政策意圖,即對於推動深層次體制變革、地方行為模式與激勵體系根本性改變的決心;二是強調底線原則,嚴守財經紀律,債務全口徑監管以及隱債“零容忍”;三是讓中央擔綱起更多發展任務,分年實施減輕對金融市場衝擊;四是大幅減輕地方流動性壓力,為發展騰挪出資源和時間,促進良性迴圈。
對於明年我國經濟,袁海霞認為,經濟增長或將呈現三種情形,貨幣財政政策仍需加大逆週期調節:基準情形下中國經濟有望實現4.8%的增長;若經濟各方面超預期改善,經濟增速或能超過5%;若政策效果不及預期,經濟增速或回落至4.5%左右。
“為實現基準情形,明年財政貨幣政策仍需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袁海霞表示,貨幣政策方面,在當前價格偏低帶來實際利率偏高背景下,降準降息仍有較大空間,預計2025年或有1-2次降準、2次降息。
財政政策方面,規模發力很重要,結構與效率同等重要。一是加大“央進”力度、提升赤字是加強調控的應時之舉。袁海霞認為,結合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可適當提升對擴赤字的容忍度,以發展、動態的眼光去看待赤字率,正確認識赤字率提升的積極作用。從財政工具組合看,可以透過狹義的預算赤字上調,也可以是廣義赤字的擴張,對於現階段實際效果而言,建議優先考慮調升預算赤字,明年預算赤字率可安排在3.8%左右。同時,提升國債規模及佔比,加大“央進”力度,助力提振社會信心、擴大有效需求,同時也為地方政府減負,增強地方活力。
二是最佳化財政支出方向,從建設型財政向民生型財政轉變,從“投資為主”到“投資消費並重”。袁海霞認為,在宏觀效率走弱的背景下需更加重視社會效應,建議將政策重心逐步由傳統基建轉向消費、社保、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以及新基建領域。著重解決民生領域的醫療、教育等短板問題,並重點加強對就業困難群體及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力度,解決居民後顧之憂。同時,廣義基建仍有較大空間,可加大支援重點領域建設,如“兩重”、新基建、新型城鎮化等領域。
三是繼續拓寬並最佳化專項債投向結構,賦予地方自主權,逐步放開投向及資本金領域限制。
“除短期逆週期調節之外,還需要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積極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300餘項改革措施,以改革促發展,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後續隨著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以及市場主體的信心回暖,中國經濟全面復甦依然值得期待。”袁海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