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杜蘇敏
繼美國2025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未將《生物安全法案》納入的訊息傳出後,藥明生物(02269.HK)再度迎來好訊息。
12月20日,藥明生物宣佈和杭州多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多禧生物”)與Aadi Bioscience(下稱“Aadi ”)達成研究服務合作協議,賦能Aadi公司研發三款處於臨床前階段的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s)。
根據協議條款,Aadi公司將向藥明生物和多禧生物支付4400萬美元首付款,最高達2.65億美元的開發里程碑付款和5.4億美元的商業里程碑付款,以及個位數比例的銷售提成。算下來,協議總金額高達8.49億美元。
Aadi是美國一家專注於腫瘤精準醫療的公司,之所以同時與兩家藥企達成合作,也與ADC藥物的特性有關。ADC是將細胞毒藥物連線到靶向腫瘤的單克隆抗體而構成的複合體,它的組成部分即包括特異性單克隆抗體、連線子和小分子細胞毒素。
據藥明生物介紹,與Aadi此次合作的產品正是應用了藥明生物創新的抗體發現技術平臺和多禧生物先進的有效載荷和連線子平臺技術。與藥明生物作為一家合同研究、開發和生產(CRDMO)服務公司不同,多禧生物則是一家專注於ADC藥物的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企業。
據多禧生物透露,這次對外授權的3個ADC候選分子的適應症覆蓋了呼吸道、消化道、婦科腫瘤等有重大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在臨床前研究中觀察到優異的表現,具備潛在同類最佳(best-in-class)的潛力。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多禧生物與藥明生物就建立了戰略合作,二者透過聯合各自技術平臺的優勢,賦能多款創新ADC藥物。對於本次合作,多禧生物創始人兼執行長趙永新亦表示,“未來,多禧生物將與藥明生物繼續擴大戰略合作,持續賦能更多創新ADC候選分子。”
近年來,ADC賽道異軍突起,相關交易持續火熱。藥明合聯公佈的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3年間,全球ADC藥物對外授權交易數量已從7起增長至51起,總交易金額從8億美元增長至555億美元。
此外,本次藥明生物與美國藥企達成合作亦被視作一種積極的訊號。眾所周知,自今年1月以來,包括藥明生物、(603259.SH;02359.HK)在內的多家藥企就一直籠罩在《生物安全法案》的陰影之下。
《生物安全法案》包括眾議院法案H.R.8333和參議院法案S.3558,兩個法案將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華大智造等5家公司列入“予以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清單,擬限制來自美國政府的資金、貸款或補貼用於這些公司合作。
近一個月來,關於《生物安全法案》“擱淺”的訊息陸續傳來。12月18日,美國國會公佈了可能進行審議的2025年持續撥款和延期法案(CR法案),當中,《生物安全法案》未被納入其中,也未出現藥明生物、藥明康德和華大智造等藥企的名稱。而在12月7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公佈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最終文字中,《生物安全法案》也未被列入其中。
市場對此也很快給出了反應。12月9日,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股價均出現大幅上漲。截至當日收盤,藥明康德A股收漲6.81%,報58.98元/股;藥明生物收漲9.57%,報19港元/股。
長期關注《生物安全法案》風波的資深分析師張茗(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美國立法流程分為兩種,分別是透過單獨立法的形式推進和作為NDAA的修正案,透過“搭便車”的形式獲得快速批准。12月7日的結果已經表明,《生物安全法案》透過NDAA快速立法的途徑失敗。而單獨立法的時間成本很高,從目前的訊息來看,《生物安全法案》實現單獨立法的成功率也非常小。
而從上半年的業績來看,《生物安全法案》對於藥明生物的影響似乎並不太明顯。藥明生物披露的2024年中報顯示,公司在北美地區的收益達50.1億元,佔總營收比重最高,為58.4%,去年同期收益為39.28億元,佔比46.3%;此外,歐洲和中國分別實現收益18.63億元、14.18億元,佔比分別為21.7%和16.6%。
在2024年中報業績說明會上,藥明生物執行長陳智勝也曾強調,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對上半年新籤專案影響較為有限。從上半年各地區收入增速來看,北美收入仍然是同比、環比增速最高的地區。上半年公司新增 61個專案中,其中一半新籤專案來自美國。現有專案方面,僅有1個美國 Biotech(生物科技)客戶正在考慮將現有臨床階段專案移出藥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