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殘喘近30年,一場令人汗顏的大鬧劇終於結束了,近日,上市公司*ST博信因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不足5億被證監會勒令退市。
市值不足5億屬於交易類強制退市,應該說,這是來自股民的宣判,不過,即使股民不宣判,*ST博信也會“自行了斷”。
就在收到證監會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的同一天,*ST博信釋出了2024年業績預告,營收不足3億且利潤為負,同樣要退市。
那句話說得沒錯,該來的終究要來,2025年註定是*ST博信的劇終之年。
金庸曾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這句話同樣適合於*ST博信,上市就是大鬧一場,過去的27年裡,有16年都是在ST或者*ST中鬧過來的。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IPO開局就以欺詐上市登場,一度鬧得驚天動地,而上一任實控人又以蘿蔔章詐騙數百億轟動一時,*ST博信上演的全是大劇。
*ST博信現在的實控人是國資,有人感慨,又是國資扛下了所有,但實際上,終於國資,也起於國資,當初正是國資帶著*ST博信透過財務造假的方式才進入A股的,它最初的名字叫紅光實業。
1997年2月的某一天,成都紅光實業的公司領導們坐在會議室裡閉門商討怎麼解決公司的資金困境,最後得出統一結論:上市!
作為50年代成立的電子廠,成都紅光曾在中國電子工業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兩筆,最先研製出了黑白現象管和彩色現象管。
不過,進入90年代後,身為國企的紅光實業在改革開放的競爭中開始顯現頹勢,到1997年,賬上資金已經枯竭,要麼上市,要麼關門。
彼時IPO是審批制,直白點說就是從上往下分配指標,指標給誰,誰就能上市,紅光實業是當地老國企了,拿指標當然不難,不過,對比上市的要求卻無法滿足。
上市企業要求連續三年盈利,但紅光實業1994-1996年的三年中,1996年是鐵定要虧損的,於是,為了滿足上市條件,掩蓋1996年虧損的一系列操作就開始了。
用了兩個大招,一是更改資產折舊,該折的不折或者少折,就減少了減值損失,然後增開銷售發票,硬生生給已經結束的1996年虛增了一個多億的利潤。
就這樣,1997年6月,紅光實業成功登陸A股,如願拿到了4個多億的救命資金,幾乎全都用來償還貸款了,也就是說,上市就是為了圈錢還貸。
而剛上市不久就要披露1997年半年報,按實際肯定是虧的,但有領導覺得剛上市就報虧不好,先壓一壓,至少給大家一點消化時間。
於是1997年半年報繼續造假,原本虧損上億,卻做成了盈利1000萬。
轉眼到了1998年,該披露1997年年報了,這下大家消化得差不多了,就該把以前藏起來的東西都展示出來了,於是,成都紅光鉅虧2.2億。
訊息一出,群情激憤,各方齊問責,把成都紅光的領導們嚇得立刻坦白從寬,1998年5月,紅光董事會即刻向有關們報送了承認錯誤的自查報告。
證監會一查,嚴重超標了,行政處罰已經不夠了,於是報送了檢察院,最終紅光實業的4名高管被抓。
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大眾認為的欺詐,在組織者眼裡卻只是因為運氣不好而已,他曾對媒體表示:
“有很多事情真是說不清楚,比如說弄虛作假吧,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不作假還真是不行。這中間又有個機會問題,機會好,就成功了。”
如今讀來,這句話同樣耐人尋味。
一句“運氣不好”,坑了數萬股民,這是紅光實業造假之後那兩年的歷史K線,太刺激了。
歐洲有一段時間叫黑暗中世紀,人們不知道自己該幹啥,在宗教的控制下活得像行屍走肉,而這兩年也就是*ST博信的“中世紀”,股民每天機械地追逐著跌停和漲停。
但不同的是,歐洲中世紀過去後就是文藝復興,而*ST博信的中世紀過後,頭頂上的烏雲卻一直都未散去。
據統計,因為不斷的資產重組,紅光實業先後更名成都福地、成都博訊、廣東博信、江蘇博信。
改名字就意味著換老闆,*ST博信換了不少實控人,但大多都是資本市場上的倒爺,而並非真正的企業經營者。
2009年,東莞首富楊志茂拿下了*ST博信控制權,市場對他充滿了期待,然而,楊老闆入場之後幾乎什麼也沒幹,直接躺了7年。
歷史資料顯示,楊老闆執掌期間,*ST博信的營收從來沒超過1億,其中最低的2010年甚至只有481萬。
不過,楊老闆的躺是有學問的,人家這叫養“殼”,殼養乾淨了,才能賣個好價錢。
2016年,*ST博信員工只剩74人,差不多幹淨了,於是楊老闆果斷出售把控制權賣給了自然人石志敏。
楊志茂的入場成本是2.5億,賣出價則是5.8億,躺了7年,白賺了3.3億,而同期的股民們,則只是跟著上竄下跳的瞎忙活。
石志敏則是更高階別的倒爺,一年多之後就實現了完美轉手,以8億的價格把控制權賣給了女老闆羅靜,淨賺了2.2億。
但羅靜買一家A股上市公司只不過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大滿貫,羅靜在新加坡和香港都有上市公司,A股再有一家就完美了。
最重要的是,羅靜不是靠股市套利掙錢的,花那麼多時間跟股民周璇太麻煩了,羅老闆採用的是最直接的方式:騙。
人家直接刻了兩個蘿蔔章,一個是京東的,一個是蘇寧的,然後自己跟自己籤合同,賣了很多東西給京東和蘇寧,產生了很多應收款。
兩大電商平臺的應收款,這是良性資產啊,羅靜就把這些應收款打包拿到金融機構去做抵押融資,前前後後圈走了300億。
而*ST博信一直都只是羅老闆的掩護而已,股民則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幫羅老闆打掩護的“幫兇”,還瘋狂的炒作*ST博信。
幸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2019年隨著羅靜被抓,股民才恍然大悟,又上當了,但已經晚了,*ST博信的股價從30多垂直落體到3塊多。
羅靜自然是不會關心*ST博信的死活了,但還有那麼多股民呢,於是,2022年,蘇州國資透過競拍拿下了*ST博信的控制權。
本意是想搶救一下,然而,*ST博信已經如扁鵲所說: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於是,蘇州國資就成了這場大鬧劇的謝幕者。
當然,真正的謝幕者還是萬千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