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朱天】
2024年中國經濟預計增長5%左右,實屬不易。但是按現價計算的名義增長率可能只有4%,說明有通縮。
平時我們所說的GDP增長率,都是“實際增長率”,等於名義增長率減去一個通脹指數(也叫“GDP平減指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存在通貨膨脹,名義增長率是高於實際增長率的,GDP平減指數為正值。然而,當經濟蕭條、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的時候,可能出現物價下降、即通貨緊縮的情況,名義增長率就低於實際增長率,GDP平減指數就成為負數。2023和2024這兩年,中國經濟名義增長小於實際增長,GDP平減指數為負,連續兩年通縮。
過去40年裡,只有在1998-1999兩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以及全球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我國出現過通縮的情況。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自1960年以來,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只有日本出現過連續兩年以上通縮的情況(尤其是1998-2013持續十五年通縮),美國和歐元區的GDP平減指數從未出現過負值,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也未曾出現,更不用說連續兩年為負。由此可見,連續兩年通縮是個極為罕見的經濟現象,說明需求不足的經濟形勢非常嚴峻。
2024年9月和12月的兩次政治局會議釋放十幾年來最積極的宏觀政策訊號,並明確提出“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2025能否成為中國經濟的轉折之年,能否扭轉連續兩年通縮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落實超常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過去兩年中國經濟陷入通縮,主要是房地產行業去槓桿的宏觀後果,而不是媒體常說到的一些結構性原因。房地產下行及其對消費者財富和收入的負面衝擊,可能每年拉低了中國GDP增長的3個百分點,甚至更多。
消費者和市場主體信心的不足,既是經濟不景氣的原因,同時也是經濟持續下行的結果。通縮時間越長,信心就越是不足,經濟也就越是下行。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超常規的宏觀政策來打破這種負迴圈。
在當前總需求缺口很大的情況下,政府必須大幅增加支出來增消費、穩投資。例如,可以透過大範圍發放消費券來促進當前消費,透過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援來完成在建房地產專案、收儲建成專案作保障房,從而穩定房地產投資。而要增加政府支出,就要增加政府債務,尤其是中央政府要大幅加槓桿。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大樓
我們一直有一個認知誤區,即認為中國的債務率(也叫槓桿率)已經太高,不應再加槓桿,不能再透過發債來刺激經濟了,有人甚至說那是飲鴆止渴。
然而事實是,中國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在全球範圍內看並不算高,尤其是中央政府債務只有GDP的20%多,遠遠低於主要經濟體,完全有加槓桿的空間。
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佔GDP的比重確實很高,但是中國作為一個高儲蓄的國家,宏觀槓桿率(即債務與GDP的比率)高是很自然的。高儲蓄和高槓杆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高儲蓄是透過企業的高負債轉化為高投資的,這恰恰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優勢,而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更恰當的槓桿率指標其實是企業的微觀槓桿率,即資產負債率(債務總額與總資產之比),用這個指標衡量,中國企業槓桿率與主要經濟體相比其實是偏低的,說明中國企業借債總體說來並不容易,銀行喜歡的客戶常常不缺錢,而真想借錢的企業反而借不到。
金融風險都是資產貶值和/或收入下降造成的,所以當前防範金融風險擴大不是要減債,而是要防止資產繼續貶值,防止收入增長繼續下滑。
當前房地產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主要是流動性問題,是降槓桿和經濟下行帶來的資產貶值和收入下降的問題。只有加速經濟的復甦,促使收入增長、資產升值,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債務危機問題。
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央政府當前需要也完全有條件加槓桿,而不是減槓桿,需要防範經濟繼續下行,而不是擔心債務過高。房地產企業和地方政府現在都需要資金支援,但在債務高企的情況下,市場不會主動為他們提供資金,只有中央政府才有這樣的能力。
過去兩年,中央與地方政府每年債務增量約10萬億元,2025年債務增量應該多出5萬億元以上(約4%的GDP),即總的新增政府債務應超過15萬億元(約12%的GDP),才可能顯著扭轉經濟下行趨勢,只有這樣的規模才能稱得起超常規政策。
這個規模雖然很大,但並不離譜。譬如,美國聯邦政府在2020年為了應對疫情,新增債務達4.2萬億美元,佔當年GDP的20%。之後的三年,每年新增債務仍然不低,佔GDP的比例分別是6.5%、9.7%和8%。但由於GDP上去了,2023年美國政府債務佔GDP的比率(122%)還低於2020年(126%)。
中國最近幾年發債規模與過去相比增加不少,但是國債利率還在不斷下降,十年期國債利率已經降到1.7%。這一方面說明大家對未來經濟預期很低,另一方面也說明資金很多,對政府債券的需求太高,而供給還是太少。因此,中國市場完全有能力吸納更多的國債。
除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必須更加寬鬆。在過去十幾年所謂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實際貸款利率與通脹率是順週期的,即經濟不好的時候,實際利率(等於名義利率減通脹率)很高;經濟好的時候,實際利率反而很低。現在通貨緊縮,實際貸款利率平均超過4%,而2021年經濟好的時候,實際利率是負的。
另一方面,中國的存款利率已經十年未變,但經濟形勢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當前的形勢下,名義利率仍有至少100個基點(即1個百分點)的下降空間,準備金率也有下調的空間。
央行應該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幅增加政府債券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比重。目前政府債券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資產中的佔比只有5.5%,而政府債券佔美聯儲資產則超過60%。2020年美國新增的4.2萬億美元國債,大部分由美聯儲增持。由央行大幅加持國債,既可以增加貨幣供應,也可以穩定國債利率和價格,降低國債價格波動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
總之,只要能真正落實超常規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中國經濟在2025年就完全可能走出通縮,實現5%以上的增長。同時,也要深化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各類企業的積極性,多一點鼓勵,少一點限制,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前景還會更好。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