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半個世紀為一個週期來看,人口對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一個具體的事件來描述這種影響力。
世界排名靠前的手機廠商,其產品被禁止在印尼出售。在雙方的多輪談判中,印尼一方始終佔據主導地位。
作為一個高階手機廠商,為何要對印尼這樣一個人均GDP不過4千美元的中低收入國家讓步呢?因為印尼有2.7億人口,這是一個消費量巨大的潛在市場,任何品牌都不應該錯過這樣一個新興消費市場。
除了人口數量的潛在影響力,人口結構被認為是當下最重要的人口指標。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結構開始老齡化、少子化,一般認為這個國家的人口開始出現危機。
在我國,人們對人口危機的認識,還不夠充分。當下的人口結構更重要,不管是民間、官方還是科研界,還沒形成共同的認知。
於老年人而言,人口結構決定了養老金的含金量。於年輕人而言,很多人相信,少子化的人口結構,意味著競爭不再激烈。
但如果消費萎靡和少子化同時存在,競爭將更為激烈。更嚴重的是,我國人口基數足夠大,所以年輕人的競爭,在未來十多年仍然激烈。
指望人口減少就能降低競爭的激烈程度,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的。
競爭,除了本國,還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進行。更年輕的人口結構,意味著年輕人的負擔更小,思維更為活躍,在競爭會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
2024年,我國、美國、日本和德國這四個世界最主要的經濟體,其人口結構分佈如下所示。
2024年,我國中位數年齡(可以理解為平均年齡,在圖表中用藍色填充的年齡段)已經超過美國,達到了40歲以上。
《世界人口展望2024》的資料顯示,2024年,我國49.1%的人口,年齡在40歲以下,這要比美國的50.9高出近兩個百分點。
當然,跟德國和日本比,我們的人口年齡是更為年輕的,日本的中位數年齡在50歲以上,德國為45歲以上。
跟美國比,我國年輕年齡段的人口比例,優勢越來越小,部分年齡段甚至不如美國。
隨著少子化現象的加劇,我國在未來的半個世紀,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人口結構將處於不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