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 蛇年第一個工作日,萬科每一間茶水間都比往年多了些熱鬧。
2月5日,宣佈一項重大的內部人事變動,總部各部門以及地區公司高管團隊全面更替,多位國資背景的經理人隊伍全面入駐,接替原有班底。
其中,現任深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正陽擬赴任萬科戰略投資運營管理部總經理,深鐵集團專家肖靜華擬赴任萬科財務資金管理部總經理。
萬科早年間素有“戰投幫”和“財會幫”等派系傳聞,孫嘉、劉肖、張晉元等明星職業經理人都出任過戰投部總經理,目前已離職的前總裁、前執行副總裁王海武等則被視為“財會幫”。
如今這些陣營劃分或已無足輕重。
此外,法務部、集團辦公室、開發經營事業集團、北京區域管理部、華東區域管理部等負責人崗位也即將換防,涵蓋眾多職能。
另有訊息稱,隨著這些國資背景新任高管一同進入深圳萬科總部的,還有不少年輕面孔,他們已經正式著手工作,廣佛等地萬科基層員工則表示和年前相比尚無太大變化。
茶餘飯後,人們都在猜測萬科的人事“換血”是否會從大動脈延申至毛細血管。
目前,萬科十位董事中有四位與深鐵或深圳其他國企有關。雖然鬱亮仍然擔任執行董事,但祝九勝離開後,總裁一職仍然空缺。
標普於2月4日表示,深鐵的管控增強或有助於萬科保持與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關係,但新管理層將如何幫助萬科緩解流動性壓力,目前仍缺乏細節。要應對2025年大規模的債券到期,標普認為萬科需要及時回收已簽約的非核心資產處置的所得款項,並且從金融機構獲得新增抵押貸款。
但至此,自創始人王石卸任後接班的萬科第二代管理團隊宣告落幕,國資背景的三代管理層空降。而鬱亮降職留任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融入過程需要時間,除了架構調整和權力更迭外,企業文化或許也面臨“真空期”。
因為“君以此始,必以此終”,萬科出現流動性危機後,市場輿論的矛頭也開始指向過往打造的精英職業經理人制度。
萬科職業經理人制度曾被眾多企業視為典範,核心之一便是集團合夥人、區域合夥人各司其職,相互制衡。
去年7月11日,週刊第二任主編林少洲曾在朋友圈曬出一張合影:“今天我們幾個週刊老主編趕來上海跟王石董事長聚會……長峰、全忠、業寧、繆川幾位兄弟都參加了。”
《萬科週刊》歷任主編都曾在萬科身居要職,但目前除了丁長峰和單小海以外,前十位主編均已離開萬科體系。
就在同一個月,原萬科南方區域營銷負責人、提出“筋廠”概念的第八任主編繆川加入綠城,擔任營銷服務中心助理總經理一職。
實際上,僅去年一年就有不少“萬科人”選擇離開,包括原萬科首席組織官滕櫻君於去年6月離職,今年年初加盟香港置地。此外,部分割槽域營銷合夥人、產品合夥人也傳出加盟華潤置地等房企或地方城投平臺。
如今萬科迎來多位國資背景高管入駐,但相關職位既有負責人何去何從,尚無明確說法。
王石在70歲時出版了他的自傳《我的改變:個人的現代化40年》,其中“現代企業文化”這一章節寫道:“一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化的過程中,在權威的傳統和個人魅力基礎不斷削弱甚或消失的同時,並不一定就能建立起法理權威,這樣,就會出現‘權威真空’。這是最糟糕的局面。如果要避免這種情況,建立權威的新基礎,就是法治與民主化。對一個公司來說,道理是一樣的。”
作為混合所有制企業的代表之一,萬科此前擁有諸多市場化優勢,而隨著國資大股東話語權增強,企業管理或許會更為重視合規化。
從王石到鬱亮,過往萬科核心管理層對外形象始終鮮活,他們的個人言行,也被行業津津樂道。
其中,萬科前兩位掌門人對於飲食之道都頗有心得,前年王石在一場公開活動中被問及“91歲的時候紅燒肉能做到幾級水平”,他答道,“紅燒肉嘛,主要是得享受,不是我在做”。這是遠離是非的心態。
至於鬱亮,他減肥三十斤的經歷廣為人知,曾直言自己喜歡吃,是個雜食動物,除了魚翅基本來者不拒。
而在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創作的紀實文學《花椒與魚翅》當中,花椒與魚翅代表了中國飲食的兩端,現在隨著國資背景高管團隊的加入,萬科也迎來了管理架構、企業文化碰撞融合之局。
成見 | 置身於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免責宣告:本文內容與資料由觀點根據公開資訊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