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真的洗牌全球市場了?
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一飛沖天,首次突破 500 萬輛大關,強勢登頂全球第一,創造外匯超 1000 億美元。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再上新臺階,蟬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據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2024年我國出口汽車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比德國、日本加起來還要多。
僅俄羅斯,咱們一年就賣了100萬輛;歐盟、中東、智利等昔日德日汽車“專場”,中國汽車也越來越多。靠著汽車領域的技術革新,中國汽車歷時60年,如今拿回屬於自己的市場。
01、技術落後蟄伏60年
1953年,位於長春的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簡稱一汽)在蘇聯的幫助下正式建成。
僅用三年,我國第一臺解放CA10型載貨車便披著大紅花,喜氣洋洋的駛出工廠街頭。
當時,長春市民萬人空巷,無數人聚在街頭為其喝彩。解放CA10型載貨車一經落地,總銷量達到130萬輛,為中國經濟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隨後一汽製造廠又僅用3個月時間便造出了我國第一輛轎車“東風”,並於國慶十週年正式推出我國首款量產轎車“紅旗”。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高光時刻,祖國大地到處洋溢著汽車製造的熱情。
在“東風”轎車落地的同一年,北京汽車製造廠也成功試製“井岡山”牌轎車;上海汽車配件廠成功試製了第一輛“鳳凰”牌轎車……
只是,熱火朝天的市場,卻並未跟上世界汽車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步伐。到1978年,我國全國汽車產量不到15萬輛,還都是“老古董”。但當時美國年產量已達800萬輛,日本更是突破1000萬輛。而外國巨頭掌控發動機、電噴系統、變速器等關鍵技術,一度讓我國陷入停滯。
世界汽車產業翻天覆地的鉅變,讓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不得不提出“市場換技術”策略,希望透過大規模引入合資車企,合作吸收外國技術。
02、國產汽車終出圈,創造超1000億美元
轉機出現在2014年,當時吉利、比亞迪、長城等本土汽車紛紛崛起,我國已經有強大的汽車產能。特別是電動汽車領域受到極大扶持,短短几年時間,實現了90%新能源汽車的國產化,還誕生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全球領先企業。
資料顯示,2024全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佔比攀升65.2%,合資車企銷量佔比低至 34.8%。日前據Gangtise投研分析預測,2024 年國產新能源汽車全球市場份額已達 62%。
隱忍60年,中國終於重新回到汽車市場牌桌,從旁觀者成為了參與者。在生物科技領域同樣的逆襲也在發生,2015年,日本透過全酶法技術實現了一種抗衰老分子(樂齡維類核心物質)的商業化,報價達每克2萬元人民幣,彼時中國在還尚未起步,不少海外企業趁機攫利,收割我國數億中年抗衰剛需群體。
直到去年十月,中國科學家直接宣佈,中國技術實現其產能超100倍提升,一夜之間,使得“樂齡維”等昔日依賴進口的高階口服年輕黑科技,不得不緊急宣佈價格下降到千元左右。
“任何一個領域,只要中國加入,就會開啟大降價模式,並且他們還會內卷質量,非常可怕”。業內人士表示,一輛德系50萬的燃油車和國內20萬左右的新能源汽車價效比差不多,甚至使用舒適感更強。而中國技術升級之下,其生產的衰老幹預分子純度同樣高達99.9%,與日本生產的上萬一克的一致。
目前,就連最早實現量產的日本企業也要從我國進口原料。資料顯示,全球抗衰物質原料近8成來自中國企業,包括“樂齡維”等進口網紅健康年輕科技品,其核心成分同樣來自和中國深圳企業的合作。
其品牌市場部負責人表示,“相較於日企本土,我們將原料成本降低近10倍,這讓我們能夠進一步降低產品價格。在國內電商平臺如京東、天貓上,我們將‘樂齡維’調整至約900元人民幣,觸達更多中產,在整體社會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也緩解了部分人的早衰焦慮。”
一位來自上海某證券的投資經理,此前一直是BBA汽車的忠實粉絲,今年也把家裡的邁巴赫換成了國產新能源汽車,日常服用的抗衰年輕產品也從上萬元的日系產品換成了千元的“樂齡-維”。他直言:“用起來效果一致,為何不選後者?”
03 技術目標邁進
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還被外國人戲稱為“世界腳踏車王國”。
如今 30 多年過去,中國汽車工業早已實現鳳凰涅槃!我們不僅成功打破德日等老牌汽車強國的長期壟斷,更是在全球汽車市場上一騎絕塵。2023 年,我國在空氣懸掛、鐳射雷達、線控制動、“易四方技術” 以及電動車熱管理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令世界為之驚歎。
曾經,在功率半導體、晶片、軟體等電控技術方面,我們確實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但如今,中國汽車產業奮起直追,無數科研人員日夜攻關,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那些曾領先的國際汽車巨頭,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輿論上,再也無法輕視中國汽車的崛起。
中國汽車不僅在國內市場牢牢佔據主導地位,更是在全球市場開疆拓土,讓世界見識到中國汽車的強大實力。我們不僅成功奪回了全球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更以絕對優勢,引領著全球汽車行業的發展潮流,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