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雅攢錢記」的作者小雅。
很多朋友建議,讓我分享一下如何解決資訊差的問題,因此才有了這個分享系列。
雖然今天市場表現還可以,但關鍵還在於對昨天行情的理解,
理解昨天的行情才能對接下來一段時間的行情更有把握!
另外,本篇文章共分為三個部分,其中最後一部分【重要提示】這一節非常關鍵,
本篇的精華都在其中,大家可千萬不要忘記。
一,趨利避害二選一
儘管昨天盤面高開低走,很容易讓人破防,但成交量就擺在這裡——2萬億。
天量的成交量,意味著天量的分歧。
有人極度看好在跑步入場;就有人選擇止盈離場。
是誰在進場,又是誰在離場?
從盤面來看,離場的可能是:
前期的套牢盤;買了大量看多衍生品的外資。
但仔細分析都不對,前期套牢盤大概千億規模不到;
而外資幾筆看漲期權,浮盈也就1.38億美元,影響不了大局。
那麼結果很顯然,是機構在賣。
那麼是誰在買?散戶又閉眼衝了?顯然不可能。
答案只有一個:
以穩步向上的操盤手法,維持市場穩定,且可能與正策目標為導線相呼應。
這樣的耐心且強操控的手法,只能是:機構。
為什麼機構會在這個時候買呢?
大家先看一組關於今年股債雙牛的資料:
上證漲15%,滬深300漲17%,中證債指漲6.6%。30Y國債上漲超20%。
都漲了,等於沒漲。
且股市波動大,而債市收益穩健,導致吸引力更勝一籌。
如果增量資金有限,那當然是要趨利避害。
國債這麼個漲法,不利於信用擴張的同時,還極容易傳遞悲觀預期,
不利於未來發展。反觀大A,固然有各種問題,
但由於其有槓桿效應,非常利於信用擴張,因此是需要走「穩」,走「牛」的。
但需要注意,股市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如果賺錢太快,誰還願意幹實體?
那麼我們看到如此精準的調控手法,意外嗎?
可以預見,這樣的操盤手法,我們會在今後預見很多次。
二,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大家會發現讓大家買的和讓大家跑的都是一個人,
其實機構背後真正的行為大家都沒有看透,
大家其實也都知道,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與散戶是完全不同的。
但問題是,多數人根本看不出這種不同,那怎麼辦?
就我而言,遇到這種情況會用我使用了十多年的大資料統計工具來解決。
它先把所有的「交易行為」資料先儲存下來,
經過長期的積累後,再透過大資料模型計算,
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為」特徵了,大家看下面這張圖:
上面這兩隻股票之前一直震盪,雖然股價都反彈了不少,但反彈沒持續多久,
股價的上漲明顯遇到了阻力,反覆出現衝高回落的跡象,
如果是你的話,你覺得哪一隻更值得拿呢?
也就是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判斷錯誤,看下圖:
第一步:大家注意看圖片下方的橙色柱體,它反映了機構資金交易的意願;
第二步:從圖中可以看出,左側的股票震盪反彈過程中,得到了機構資金的大力參與,
而右側的股票根本沒有機構資金參與,所以如何選擇其實一點也不難;
第三步:接下來的市場將會每天挑戰大家的認知,你的股票不斷會出現這一幕,你要如何選擇?我想多看看資料總是沒錯的。
PS:關於「機構庫存」資料的原理,我會在文末和大家分享。
三,重要提示
從本篇的梳理中不難看出,眼下最重要的是獲得機構資金的持續介入,
一兩天是不夠用的,但是很少有對機構資金進行全域性性觀察的,
你知道到底哪些股票裡面有機構資金參與,同時還是很積極地嗎?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機構庫存」資料目前快速增加中,
但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其實是「機構庫存」資料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的個股,
比如10天以上有機構資金參與的,而這個數量,目前看還是鳳毛麟角,這是大家需要重視的。
PS:
「機構庫存」資料,反映了機構資金交易的意願,
如果「機構庫存」資料越活躍,那就意味著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機構資金參與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機構資金長時間參與一隻股票,那麼它的態度其實很明確。
如果不看好的話,會持續參與一隻股票的交易嗎?顯然是不會的!
再補充一點:
一隻股票,如果參與交易的大資金形成合力,那麼表現出來的就是交易行為應該非常積極?
一隻股票,如果參與交易的大資金沒有達成一致,那麼交易行為上還會很積極嗎?
所以,「機構庫存」資料反映的是全體機構大資金博弈後的結果。
本篇就聊到這裡,關注小雅,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宣告
以上內容來自網路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絡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