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0多萬新股民開戶,這行情會和10月份一樣嗎?新股民都進場了,行情就消停了?
其實,今時不同往日,從這個資料裡,能看到很多機會,只是被很多散戶忽略了。下面我詳細講。
一,散戶又行了
開戶,不用找其他原因,新股民多的唯一原因就是財富效應。一個天天跌的股市是不會有多少新股民進場的。
財富效應從上證指數上看不出來,但是隻要看看ETF就自然清楚。ETF基金收益遠遠超出指數漲幅。
先是國家隊持倉超過50%的滬深300ETF、上證50ETF大幅跑贏市場,到去年4季度科技ETF直接瘋了,牛到現在。
這讓新股民發現,只要開戶買ETF簡單省事。
二,短期又大肉
但真正市場活躍的,是機構嗅到了賺快錢的機會。從資料上看,散戶交易佔比大幅提升,去年12月已經到了50%,目前大有超過50%的趨勢。
機構最容易賺錢的辦法不是去吃另一個機構,而是從散戶手上賺錢。因為多數散戶,信奉的是要賺一起賺,要虧一起虧,從而很容易隨大流,一旦情緒來了,啥都敢追,特別容易產生「羊群效應」。
殊不知股票市場本來就是少數人賺錢的地方,而專業機構非常善於調動散戶的情緒,然後再對趨同、從眾資金進行收割。
一旦散戶活躍了,不用說什麼慢牛,機構目的都是賺錢,有省力的快錢賺,誰會在乎牛快還是慢?現在不就是如此嗎?
三,機構推動的主升
所以現在要看清的就是機構主動製造財富效應,拉動股票走主升。當然,不是等到股價已經波段大漲後,才清楚機構在裡面做主升,那時候大家都看到了,也就沒啥價值了。
但要看清楚機構動作也不容易,機構能輕易掌握散戶的整體動作,而散戶卻對機構動向難以窺探,資訊差非常明顯。多數情況下,散戶看好的股票,機構可能順勢派發。尤其大家覺得行情好的時候,人一瘋起來,都是一股腦的羊群衝鋒,結果買啥啥不漲。
就像下面兩隻股,左側股票快速上漲後創新高,但隨後股價跳水;右側股票同樣創高,卻能在調整後反覆新高。到底兩隻股票再走勢背後有何不同?
但隨著各金融模型日臻成熟及計算機算力的提升,透過對原始交易資料的收集、篩選、整理和挖掘,並透過模型進行比對後,我們就可以發現其中的特殊現象,比如「交易行為」資料,尤其是機構交易行為,因為其本身就具有連續性、規模性和重複性的特徵,因此就可以揭示更多鮮為人知的交易細節。
我們再看這兩隻股票,左側股票再上漲創新高的背後,機構並不活躍,上漲是假漲;而右側股票無論漲跌,機構一直積極參與,這種上漲是真漲。
而現在,股票上漲是大多數,但上漲機構有沒有積極支援,這就未必了。但沒有機構支援的上漲,不可能持續。
PS:
上文圖中的橙色柱狀,是我用系統觀察的「機構交易特徵」資料叫做「機構庫存」。
如果「機構庫存」資料越活躍,那就意味著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機構資金參與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機構資金長時間參與一隻股票,那麼它的態度其實很明確。
如果不看好的話,會持續參與一隻股票的交易嗎?顯然是不會的!
四,資料異動
週五收盤後,用系統統計「機構交易特徵」,能夠看到最明顯的資料異動就是控盤股明顯增加、強勢股顯著增加,這說明行情不僅僅是熱,並且機構已經深度參與其中。
好了,本篇就到這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謝謝點贊。
宣告
以上相關資訊是本人在網路收集,希望大家喜歡!
部分資料、資訊,如有侵權,請聯絡本人刪除。
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與操作。所有以本人名義涉及投資利益關係的,都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