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電車銷量排名最終以塵埃落定,多家車企的銷量都出現環比下滑,在銷量下滑的情況下,此前他們已大幅減少宣傳自己的銷量,而轉向宣傳訂單,尤為特殊的是那家美國電車企業也跟風吹噓訂單而不是銷量了。
1月份該美國電車企業曾被媒體大肆宣傳說它的一款新車型僅僅24天訂單數就高達8萬輛,各方都以為它1月份的銷量會再創新高紀錄,然而隨著1月份的資料披露,它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竟然也環比下跌了。
1月份的資料顯示這家美國電車企業在中國的銷量僅為6.3萬輛,相比起2024年12月的9.3萬輛下滑了近三分之一,很顯然1月份它的新車型並未能挽救它的銷量,仍然隨大市一起下跌了。
事實上今年1月份諸多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銷量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某國產電車強企的銷量較去年高峰期下滑了40%,新造車的第一名也較去年的高峰期下滑了近四成,這都顯示出電車行業在經過了一年多時間的高速發展後進入調整期。
面對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該美國車企已趕緊再推優惠,對兩款熱銷車型都給出購買保險的補貼以及5年零息貸款,試圖以實惠來促進它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凸顯出它面對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慌張。
這家美國電車企業如此慌張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早前法國的資料顯示這家美國電車企業在法國的電車銷量暴跌超六成,如此情況下,它更為迫切需要確保中國市場的銷量。
2024年的資料顯示,這家美國電車企業在中國的銷量超過60萬輛,佔它全球銷量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中國市場貢獻的銷量僅次於美國市場,如此情況下迫使它需要竭力保住中國市場的銷量。
中國市場也是將它推到高峰的關鍵,2018年這家企業在美國解決了產能問題,但是銷量卻出現停滯;2019年它在中國上海的工廠量產,隨即推動它的銷量倍增,而且由於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還幫助它進軍日本和歐洲市場,可見中國市場對它多麼重要。
中國市場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2023年中國市場銷售了全球六成的電動汽車,可以說誰能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佔有一席之位,那麼誰就能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佔有強勢地位。
不過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在經歷了2023年和2024年的高速增長之後,進入調整階段,2024年的高峰期電車佔中國新車市場的比例接近六成,但是到了2024年底卻降低至42%,今年1月份的周銷量更一度跌穿四成,由此導致諸多電動汽車企業的銷量都出現下跌。
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態度發生轉變,不知是因為冬季電動汽車表現差所致,還是消費者徹底改變對電動汽車的態度,部分電動汽車企業近期已試圖發起新的價格戰,希望挽救電動汽車行業,能否見效還有待觀察,如此情況下這些企業汽車不談銷量,而改為吹噓訂單也就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