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汽車成為新能源造車勢力的那一刻,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就迎來了轉折點。
當華為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供應商的那一刻,中國汽車行業的智慧化競爭就拉開序幕了。
雷軍進入手機行業,帶來的是智慧手機的全國普及,改變了手機產業生態和利益格局。
而在電動汽車行業成熟飽和期進入汽車行業,汽車不僅要改變傳統車企供應鏈生態,還要重塑汽車市場定價機制。
小米汽車加入電動汽車行業之前,車企之間的價格戰,只是初級的淘汰賽。
小米入局之後帶來的汽車供應鏈最佳化和整合,的車BU模式帶來的汽車智慧商業發展模式,將決定新能源車企生死。
代工模式只能過渡,車企要形成自己的網際網路商業IP
傳統車企一直打不過歐美日韓的燃油車企,幾十年來產業利潤和定價權都被外資車企壟斷,根源在於沒有自己的商業IP.
近10年來,新崛起的網際網路造車勢力,也只是跟傳統車企進行代工合作,生產電動汽車,本質上還是傳統的代工模式。
這種模式下,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普遍沒有利潤,而且沒有品牌價值,需要在營銷方面大規模投入,導致越造車越虧。
直到的出現,才讓國產新能源車企走出了虧損泥潭,透過自主造車,搭建完整汽車供應鏈的模式,實現了產銷量和盈利增長。
小米汽車在電動汽車行業成熟飽和期,進入了汽車行業,本質上是為汽車行業注入了一種新的商業運作模式。
透過小米汽車來教會傳統車企和網際網路造車勢力,什麼是以使用者需求為基礎的網際網路營銷,什麼是車企網際網路商業IP。
小米SU7一下場,就能夠提前收穫大量訂單,被廣大網友稱為“保時米”。
根源在於小米已經形成了一個網際網路商業生態的IP ,雷軍自己就是產品代言人。
這是真正的網際網路營銷和汽車品牌IP生態構建模式,不僅成本低,而且能夠基於使用者反饋,形成柔性消費和生產模式。
效果比傳統車企和網際網路造車勢力,瘋狂砸錢做線下廣告營銷好多了。
小米在成立之初,就是要終結代工模式的,SU7只是在教車企們如何做好汽車網際網路+。
如果這一步都做不好,說明還是停留在機械工業品的思維造車。
已經失去了智慧化賽道競爭的入場券了,華為想幫你智慧升級,都很費力。
小米SU7之後推出的YU7,大機率又是一個爆款產品,雷軍擔心的不是訂單,而是產能。
下一步小米汽車必然會加大力度擴建線下工廠,並且嘗試收購一些失去競爭力的傳統中小車企的生產線,實現線下自主造車和量產,解決產能問題。
當小米汽車在SUV的中高階車型市場站穩腳跟,下一個產品路線就是瞄準下沉市場了,屆時我們將看到10萬以上的中低端汽車產品。
華為不造車,車BU構建了三種汽車智慧商業模式
在智慧商業領域,目前擁有自主智駕技術體系,能夠為車企提供完整汽車智駕解決方案的,只有一個華為了。
而國外的科技企業中,谷歌、蘋果等都在積極研究無人駕駛技術,研究汽車智慧商業場景模式。
華為的車BU平臺,為傳統車企和網際網路造車勢力,提供了三種智慧商業模式。
這三種模式分別是HI模式、智選模式和零部件供應商模式,不同模式下,華為技術和渠道的參與度是不同的。
HI模式主要針對有自己的產品銷售渠道和汽車工廠,但是缺乏智慧駕駛技術體系的車企,為車企提供智慧汽車全棧解決方案比如阿維塔。
HI模式的合作是圍繞技術升級進行的,讓傳統車企從機械工業產品升級到真正的電子智慧科技產品,迎接汽車智慧商業時代。
智選模式的則是既提供技術,也提供渠道,幫傳統車企完成智慧化升級。
同時幫助體量小,存在感不足的中小車賣車,解決汽車銷售渠道問題。
智選模式的理念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奇瑞汽車和華為的合作就是智選模式。
零部件供應商模式,這也是任正非最初的構想,讓華為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博世”,為車企提供適應智慧時代的汽車零部件。
這種模式下,華為是純粹的零部件供應商,合作的車企往往是自主造車能力強,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大型車企和頭部車企比如比亞迪,一汽奧迪等。
華為的這三種模式,其實都是基於車BU平臺提供的,對標的是汽車科技品、消費品和工業品三種不同屬性,匹配不同汽車企業需求。
現在華為已經將車BU平臺獨立出來,目前估值已經超過千億規模,在國內車企市值排行中,暫居第七位。
當國產車企學會了小米的商業模式和營銷體系,加上華為車BU的智慧駕駛解決方案,就有了與歐美日韓車企掰手腕的實力。
隨著汽車產品從機械工業品,過渡到電子科技產品的時代,歐美日韓壟斷的汽車供應鏈和產業利潤體系,該易主了。
中國在汽車電子科技產品的賽道,擁有先發優勢。
國產車過去幾十年被歐美日韓車企打壓,空有利潤沒有銷量的憋屈日子,也將終結了。
結語
在全球汽車電動化和智慧化浪潮下,國內新能源車企的早期價格戰,只是產能集中的一次淘汰賽而已。
接下來如何融入汽車網際網路,如何融入汽車數字智慧化趨勢,才是真正決定新能源車企生死存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