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中小學生將陸續進入“寒假模式”。此前,各區初中生已順利結束了期末考試。對於七年級和八年級學生而言,這是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落地後的首次期末考試。
“語文卷子做完心裡沒底”“開卷考試的道德與法治差點兒沒寫完”“物理考試實驗題做到手軟”……部分初中生在結束新中考政策釋出後的第一次期末考試之後,對於考試形式和內容的新變化紛紛感慨。
2023年9月26日,北京市教委釋出《關於深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意見》,以“大減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載體”的思路推進中考改革。為深入有效推進改革,10月,北京市啟動中考改革“質量月”調研活動,教科研部門、責任督學下到各個學校,針對評價方式有調整的學科進行研討和展示。12月,在進入中考改革“評價月”後,學校的課堂發生了實質的變化,新中考後的首次期末考試,從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更加明顯的新變化。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這場考試釋放出了什麼樣的訊號?學生該如何學習?各學科都重視哪些能力培養?本期我們梳理總結了期末考試中語文、物理、道德與法治學科試卷中的三個變化。幫助學生在未來學習中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科能力素養。
變化一:語文更加重視閱讀與生活
部分割槽的期末語文試卷難度適中,命題強調了情境性和開放性,且偏向實踐應用,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取文章關鍵資訊的能力,還有初步概括、歸納文章資訊的能力。
題目出得越來越活,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培養能力、提升素養。如果學生平時閱讀涉及的領域不夠廣泛,答題時可能會感到有些難度。
北京五中分校初二年級組長萬巍表示,面對教學、新課標和剛公佈不久的中考新政,要想讓孩子們學好語文。需要重視幾點:
以此次東城區初二語文期末考試試卷為例,試卷的突出特點是:強化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比如,除了傳統的散文、文言文、非連續性文字閱讀外,試卷對“名著閱讀”的考查是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現。如果學生根本沒看過名著,對其沒有深入理解、體會,或者不理解命題人所擬定的主題詞句,是寫不好的。
對基礎知識運用的考查,是融在熱點時事等特定情境中的。比如,試卷一開篇就是幾段關於杭州亞運會的材料,在這種情境中,學生需要先讀懂文章,再利用所學知識答題。至於古詩文的默寫,也不是簡單填空,而是放在語段情境中,讓學生理解性默寫。
此外,這次的語文期末考試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更加關注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的關聯,更加關注學生個人生活、獨特經歷的情感體驗。比如要求學生寫旅遊體驗,或者寫一段溫暖感動自己的經歷。新課標明確提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力求有創意。”
綜上所述,學生想要學好語文,一定要多讀書,儘可能多關注、體驗現實生活,尤其是身邊的人和事。語文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既包括字詞的積累、語句的積累、文章的積累,也包括情感的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不斷潛移默化,閱讀理解能力才會逐漸提高。
變化二:物理重點考查學生探究能力
在北京第九中學初二的物理期末試卷中,考查了一道關於“乘車經過隧道時間”的題目。乘車經過隧道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學校物理教師殷麗娟表示,學生不光要有讀題的能力,還要有讀圖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試卷中有很多地方都是情境再現或者創設了新的情境。”
中國女足奪冠情境中,考查力的現象;大興國際機場安裝探鳥雷達情境中,考查聲音的音色、音調等知識點……殷麗娟舉例表示,這些題目重點都在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以後在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探究實驗,要真做實驗、真探究。”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王鍶鈺表示,物理實驗題密切聯絡生活。從試卷命題來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注重實驗設計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探究類實驗和測量類實驗。探究類實驗考查實驗猜想、實驗設計、實驗步驟、實驗表格等多個環節,對學生科學探究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測量類實驗考查實驗原理、實驗評估,引導學生用科學語言去解釋。
其次,強調問題解決能力,考查學生科學思維。題目的設定從“解題”過渡到“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們面對的是與實際情境相關的物理建模問題。例如考凸透鏡、凹透鏡的特點,題目不直接設問考點,而是給出一張實際生活中兩者成像的“影子”,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把生活中的場景與所學的知識產生聯絡才能正確作答。
最後,注重考查學生閱讀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這次試題材料豐富,閱讀量較大,涉及傳統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技術等,跨學科的素材理解要求學生具備綜合素養。比如,試題中出現了透過口技探究聲音特性、透過超高速風洞原理考運動的相對性等。
王鍶鈺建議,未來,物理學科的學習要重在理解知識而不是背誦知識,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機械解題。具體來說,學生應該這樣學:避免碎片化學習,關注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實驗探究,提升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摒棄背誦實驗結論;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思維。
變化三:道德與法治考題更加開放,強調學以致用
中考新政公佈後,道德與法治科目迎來首次開卷考試,從考試形式到考查內容的變化,令學生、老師和家長耳目一新。總體來看,非選擇題在道德與法治試卷中的佔比呈現增加趨勢,體現出對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重視,也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核心素養、多角度思維能力的考查。
北京市東直門中學教師張丹丹表示,道德與法治試題的設計呈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要求學生根據情境回答問題,有邏輯地思考和表達成為考查的重點。如東城區七年級試卷第20題設定了以亞運會為背景的三則故事情境,第二問就是讓學生談一談對傷疤、老繭是“最美的勳章”的理解,學生只要運用所學知識結合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去分析,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邏輯,不但“會寫”也能“有得寫”。
二是開放式題目型別增加。比如,東城區八年級試卷第16題第二問讓學生設計兩個微公益活動。
三是試題與學生生活的聯絡更加緊密。試題材料基本都是以社會時事和學生生活為背景的真實情境,考查學生綜合實踐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開卷考試不是從書中查答案的開卷考試,而是給出新的情境、新的素材和真實的問題,題目更加開放,答案更加多元,更加註重思考和實踐,更加關注生活,考查學生的多角度思維,綜合能力以及核心素養。”張丹丹說。總而言之,應對開卷考試,學生要在熟悉、理解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多關注生活、時事,多分析案例,多角度看待問題,最終養成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架構下的多角度思維方式,學以致用。
來源:北京日報 京城教育圈 新京報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