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所謂的“叛逆”,說到底,不過是孩子的所作所為和父母期待不同,有自己的堅持罷了。
全文3322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主創 團·哎呀媽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總聽說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一言不合就和父母抬槓,什麼昔日的母子情深統統都化為烏有。
這下我總算見識到了。
就在昨天,見兒子回家早還沒到飯點,我就催他先做作業,做完再幹別的事。
可他怎麼也不同意,說要去洗澡,一天到晚穿著校服很悶,整個人臭烘烘影響寫作業的狀態。
聽他說的理由,我實在無法理解,打從心裡覺得他就是找藉口逃避寫作業。
畢竟他一向不夠自覺,明明該學習的時候總說要玩一會兒魔方,拼一會兒樂高,每次被我出面制止,才不情不願坐在書桌前埋頭寫。
以為這一次和往常一樣,說幾句就能“改變”他,不料,他竟和我槓起來。
“都說我想先洗澡,怎麼每次你總要安排我,你說的都是對的,難道我就啥都不對嗎?”
受不了他這麼“懟”我,一時情急罵了他,還想拉老公幫忙教訓他,結果他馬上開溜,迫不及待想離開事發現場。
回想起母子吵架的一幕幕,我滿是無力感:
什麼時候起,孩子變叛逆,不好交流了?
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孩子遲早會“變”
看過一個媽媽求助心理專家陳默老師:
兒子剛上初一,什麼話都不肯聽,要他往東他偏往西,還常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不出來。
交代一些不得不說的事,都能感覺兒子不耐煩,想方設法逃離現場不願意聽下去。
看到兒子這麼不聽話,不服管教,這位媽媽很是焦慮,特別擔心兒子交上壞朋友,學壞就不得了。
為此陳默老師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孩子好像也沒做什麼壞事,只是逆反而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處於逆反期,他們本能地要長大,長大就是自主決定自己的事。
當聽到別人對自己發命令,就會覺得是在打壓自己的成長。
孩子這些“變化”,是必經階段。
仔細想想,的確是這樣。
兒子小時候特別粘我,整天“媽媽”前“媽媽”後,一有什麼好吃的第一時間想到我。
幼兒園那會,雖然也調皮搗蛋,但說幾句也會聽,就算有時候會偷偷揹著我搞“小動作”,只要不過分我基本也不管。
上小學了,認識的同齡人一多,開始有秘密,不方便和我溝通的話題。
那時我沒覺得什麼,始終把他當成還未長成的小孩看。
如今說起來,自己仍舊沿用以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習慣“一言堂”,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根本沒考慮到他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難怪我們母子間的衝突越來越多,我走不進他的世界,他也不願對我敞開心門。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如果父母總是堅持自己說的才對,那麼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錯”了,無形之中剝奪孩子主動表達的慾望和權利。
孩子小時候或許什麼都不懂,考慮問題也不如大人全面。
但他日漸長大,見識越來越多,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地,像過去那樣懵懂、順從。
當他變強大、變獨立,父母也要做出改變,及時調整、放手、謙卑。
孩子的“問題”,和“叛逆”無關
前不久董宇輝在直播間的一段影片,給無數青春期父母一次很好的提醒。
當時他正和主播鵬鵬老師聊天,說著說著,拿筷子夾起了一根烤腸,問大家:
“從你的角度,你看到這是個什麼形狀?”
很多觀眾看到的,無非是短短、胖胖,普通烤腸的不規則長條狀。
可站在他身邊的鵬鵬老師很快接過話,表示和他身上那塊黑色麥連成一個感嘆號。
總結了觀眾和鵬鵬老師的結論後,董宇輝老師注視著那段烤腸,意味深長地說:“可從我這看到的,這是圓的。”
隨後他繼續補充說:
“你知道我舉這個例子什麼意思嗎?
就是我們不要再跟人抬槓了,咱倆立場都不同,看到東西自然不一樣,咱倆都是對的,我為什麼要說服你,你又何必要說服我。”
一根烤腸,一番簡短精闢的輸出,除了讓人敬佩董老師的睿智,也點明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之道,即,角度不同,立場不同,父母不妨多換位思考,用孩子角度看問題。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有自己的主見, 這不一定是“極端”、“不可理喻”或“叛逆”。
教育專家黑幼龍家的老二立國,從小被老師鄰居視為“黑羊”,考零分、調皮搗蛋、惹是生非。
但不管別人怎麼說老二不好,黑幼龍夫婦始終和孩子同一戰線,耐心瞭解老二內心的真實想法。
有一次老二在賣場拿東西沒付錢,工作人員堅稱他是小偷,可在媽媽的引導下,他說自己就是好奇,因為同學拿東西沒被發現,他想試試看。
或許這樣的理由,很難被接受。
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沒想過偷,假如父母和別人一樣,一口咬定他道德有問題,那恐怕就沒有後來逆襲成為院長的他了。
所謂的“叛逆”,說到底,不過是孩子的所作所為和父母期待不同,有自己的堅持罷了。
唯一能去掉他“問題”標籤的,是父母的接納、理解和共情。
一個被讀懂的孩子,才有機會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活得自由暢快。
孩子不好管,父母千萬別“管”
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面對的挑戰確實大。
但教育博士瑪麗·希迪·柯琴卡在《父母、子女與權力鬥爭》中說:
“如果父母能花時間傾聽和回應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孤立和拒絕他們的話,孩子們會更願意和父母親近。”
可見,孩子變了,父母也要做出改變,不妨放下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了這層認識,我決定從這三個角度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1、壞情緒來了,按下一個暫停鍵。
壞情緒是親子關係的死敵,特別是青春期教育中,父母發火,孩子往往更容易“記恨於心”。
情緒表達沒問題,但不能攻擊孩子。
如果孩子不服管教,或某些行為極有可能會激怒自己,那麼別繼續待在孩子旁邊。
按下一個暫停鍵,不要發作、不要說話,讓自己的情緒緩衝一下。
身邊一位媽媽就習慣這麼做,每次覺察到和孩子有吵架的趨勢,立馬跟孩子說“打住,媽媽不和你說了”,然後緊急離場。
多次的自我調整後,她少了許多衝動傷害孩子的內疚感,更能理性冷靜看待孩子的表達。
情緒的力量很強大,父母控制得住它,才能保全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被摧毀和影響。
2、學會示弱和服軟,“穩”住孩子的心。
李玫瑾教授在很多場合下都提醒青春期父母:
“十二歲以後,父母要學會示弱。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
服軟示弱,不是任由孩子欺壓父母,而是在孩子堅持的事情上,放下自己的權威,蹲下來聽聽孩子說什麼。
比如孩子堅持先洗澡再做作業,不妨說一句“我覺得你說得有道理,的確得按你說得來”;
又比如他很有自己的主張,可以表個態問問“你說說看是什麼意思,可能比我想得更好”。
充分接納孩子、尊重孩子,是建立和孩子之間親密關係的前提。
“穩”住他,而不是靠打壓、管束“逼”走他,父母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和他靠得更近。
3、該閉嘴就閉嘴,多說無益。
作家麥家親歷過兒子三年“自我封閉”的青春期後,心有餘悸。
看到兒子緊閉著的房門,他嘗試過交流,但都以失敗告終,兒子那種由內而外的憤怒,讓他倍感無力。
這正是青春期孩子父母的真實寫照。
孩子難懂又難搞,根本不知道自己哪句話得罪他,又有哪個動作讓他歇斯底里。
最好的“自保”就是閉嘴,嘮叨不說,大道理不講,給孩子安靜的空間,耐心等待就好。
點到為止、避開鋒芒,剋制理性地溝通,才是青春期孩子最大的需要。
不禁想起簡·尼爾森那句名言:
“贏得一個十幾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和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其實孩子和父母的衝突,是一種提醒父母要做出改變的訊號。
調整好,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進入一個更新更成熟的階段,而這,也會助力孩子未來的成長。
衷心祝願天下所有父母,都能放平心態,換位思考,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給予關注和愛。
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和孩子交心,收穫孩子的真心,心連心走到最後。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ID:xdfjtjy
*注:本文圖片來自於網路(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新增教育助理個人微訊號( dangyang002 )為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裡。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