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陝西、廣西、貴州釋出了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報告中提到許多就業率極低的專業,半數及以上的學生無法落實的專業屢見不鮮。
以陝西為例,智慧財產權、圖書館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學、中醫學、世界史、管理科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應用心理學等28個專業的畢業去向落實率低於70%。其中,城市軌道交通訊號與控制技術等專業畢業去向落實率為0%。
在廣西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極低的6個本科專業中,最低的是廣播電視學,其次是醫學影像技術、建築學、工程審計、中醫學、新聞學。此外,根據貴州的畢業生就業資料,畢業去向落實率最低的本科專業為法學,和它排在末尾的還有交通運輸工程、公共管理類、資訊與通訊工程。
在就業市場飽和的大環境下,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或面臨“畢業即失業”的悲慘遭遇。
從“生化環材”,到“法新管建醫”
一般來說,“天坑專業”是指那些就業前景不佳、工作環境較差或市場需求不足的專業。這些專業通常被認為在未來就業市場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導致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曾經,“生化環材”(生物、化學、環境、材料)一度因為學習難度較大、就業要求較高,且就業前景也不被看好,被學生自嘲為“四大天坑專業”。但實際上,目前這四類專業的就業率普遍都在80%~90%之間,比絕大多數人文社科和小眾冷門專業的就業率都要高。
除了謠傳的“四大天坑”,真正的專業“坑”,似乎一個比一個大。
前文的資料表明,中醫學頻頻出現在各省就業率低的專業名單中,就業率亮起“紅燈”,最低至65.98%。有網友說:“十年中醫路,中醫這個坑真是大,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也沒有入門。”究其原因,或許是中醫藥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後,國內大大小小醫院的中醫新增崗位有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對中醫人才的需求不足,就業機會少之又少,故被認為是醫學類專業中的一個坑。
為緩解中醫專業人才的就業壓力,國家大力擴大中醫崗位規模。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十四五”中醫藥資訊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人員總數突破100萬人,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2人。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配置不低於本機構醫師總數的60%,100%的社群衛生服務站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在專業招生“大戶”裡,貴州全省畢業人數超過4000人的法學、公共管理類專業,畢業去向落實率均不太理想,法學僅75.93%,公共管理僅77.5%,兩個專業分別有1000名左右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法學的“坑”,源於高校不斷擴招,法學專業的人才市場已經飽和。據教育部統計,2022年法學學科門類本科畢業生總數已達16.64萬人,但法學專業學生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簡稱“法考”)透過率一般為40%-60%,意味著約有一半的法學生拿不到就業的“敲門磚”。11月釋出的《湖南省高等院校學科專業最佳化實施方案》便“點名”法學,明確指出限制和減少法學專業招生規模。
作為培養公務員“預備軍”的專業,公共管理聽起來很高大上,曾經是考生的熱門選擇,但近年來就業率卻頻頻“亮紅”,主要是因為就業面太窄、專業認可度不高。很多學生吐槽:“這個專業,什麼都學,卻什麼都來不及學,學著學著成了‘煎餅俠’,實現了畢業就轉業。”如今,公共管理專業因就業率低,成為了本科專業撤銷榜常客。據統計,自2013年起至2022年,已有114所高校撤銷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撤銷數量是所有被撤銷專業中最多的。
廣受網友吐槽的“過氣網紅”——新聞學和建築學,不僅在公開文章中屢次被視為“天坑”專業,也得到官方資料的進一步佐證。在廣西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這兩個專業均有超過30%的本科生難以找到畢業出路,建築學的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僅67.63%,新聞學的畢業去向落實率僅69.6%。
張雪峰之前的一句“如果我是家長,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背後原因,除了傳統媒體已是夕陽產業,還有更長遠的問題。雖然新媒體發展迅速,存在龐大的人才缺口,但對人才技能要求更加多元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在向新媒體轉型就業方面存在較大的阻礙。即便找到工作,薪資待遇低也是常態。一位廣播電視專業的畢業生稱,目前在杭州工作,月薪只有6500元。
和新聞學類似,建築學專業正在經歷一段漫長的寒冬。新週刊的一篇《比土木更慘的專業,985本碩月薪3000》的文章登上微博熱搜,再度喚起人們對建築行業衰退的關注。據報道,北京某央企設計院的一位建築設計師,曾經在入職第一年年收入便超過20萬,但到了2024年,每月只能領到3000元,幾乎快達到了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和過去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現在裁員和降薪成為常事,甚至已經有單位通知:只交社保,不發工資。
當一個專業已經無法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便會面臨停招甚至撤銷的結局。
“紅牌”專業,撤銷
今年,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高校專業“大洗牌”,如暴風驟雨般席捲而來。四川大學宣佈撤銷31個專業,四川農業大學停招19個專業,西北大學撤銷7個專業……甚至有時候,“人還在學校,專業已經沒了”。
一所大學,開設哪些專業,是需要經得起社會檢驗的。早在2014年10月,教育部曾公佈2012-2013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食品衛生與營養學、生物科學、旅遊管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市場營銷、動畫、智慧財產權、廣播電視編導、表演、藝術設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音樂表演、電子商務、貿易經濟、公共事業管理共15個專業位列其中。
在統計了2013-2022年教育部公佈的撤銷本科專業數量後發現,10年來,這15個專業或多或少都經歷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北京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57所高校撤銷了市場營銷專業,合肥工業大學等24所大學撤銷了生物科學專業。除此之外,廣告學、生物技術、網路工程、應用統計學、環境科學也是撤銷數量較多的專業。
事實上,我國高校的專業調整是一種常態。這一兩年,國家積極推進“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對專業最佳化作出全面佈署。
去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定調整最佳化改革方案》,方案明確指出,就業率過低的專業要責令暫停招生、限期整改。今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進一步強調,高校本科專業最佳化調整要突出就業導向,定期梳理報送就業率相對較低的專業,為高校調整專業結構提供重要參考。高校需對就業率過低、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謹慎增設、及時調減。前不久,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制度,及時調整或更新升級已經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
某種意義上,撤銷就業率低的專業,亦是高等教育與市場“博弈”之後的一種及時止損行為。
新佈局,新出路
既要有“破”,又要有“立”。舊的專業撤銷之後,還需打造新的專業。下一步的重點,是實施急需緊缺專業引導發展計劃,超常佈局未來產業急需的專業,提高專業與產業對接的匹配度。
當前,我國正在加速對緊缺專業人才的培育。今年3月,教育部發布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共增設24種本科新專業,這些專業均為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特設專業”,包括大功率半導體科學與工程、稀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智慧海洋裝備、生態修復學等,將在54所高校進行布點。
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稱,近一年來,各省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梳理了急需緊缺專業520種。各地紛紛發力,推動新工科等“四新”建設。2024年11月,《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中提到,要調整本科高校25%以上專業布點,理工農醫類專業數量佔比達到50%以上。新增急需緊缺專業100個左右,專業與全省現代化創新產業體系匹配度達到60%以上。福建省為加強理工類高校建設,提出要擴大理工類專業的招生規模,聚焦積體電路、微電子、網路安全、醫療衛生等急需領域人才需求,建成5個專業特色學院。
正如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所言:“高校專業發展的小邏輯必須服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高校專業設定的第一準則是社會需求。”
高校在調整專業時,必須轉變追逐熱門的老思路,不僅要理性分析社會的現實需求,也要考慮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從國家戰略層面上來看,國家正佈局一些新專業,但這些專業究竟有多少社會需求,還是要準確地去進行預判。從高校自身來看,要充分考慮有沒有開辦專業的條件,例如現在火熱的人工智慧專業,高校要論證是否能夠辦出高質量、有特色的專業,切忌盲目地一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