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坐擁海量方誌資源寶藏。它們會淹沒於時代長河,還是歷久彌新,甚至添上一筆?
答案在孩子們身上,也在老師身上——引領、開啟、探索、鑄造。
首屆“蓉城方誌好課”展評活動激烈火熱,已評選出8強名師。今天,我們對話方誌文化講師,透過兩位老師的獲獎課程,瞭解他們如何在同學們的視野中、認知中、心靈中傳遞文化脈絡,厚植家國情懷,重塑成都記憶。
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 黃瑤
“蔬”寫成都味道
來自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的黃瑤老師,喜歡讀歷史,讀文學。常常把歷史和文學融入到課堂裡,努力增加自己課堂的“文味”,希望透過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去激發同學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滋養每一個孩子的中國心,鑄造每一個孩子的中國魂。
方誌詳細記載了一個地方的自然、人文、歷史、社會等多方面的情況,涵蓋了地理、歷史、文化、民俗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在教學中,尤其是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方誌文化能提供豐富的本土素材。黃瑤老師的獲獎方誌好課 《“蔬”寫成都味道》,帶領同學們在不同的文史資料中去探尋具有成都特色的蔬菜,追隨蘇東坡、陸游和流沙河等前人的足跡,挖掘鮮為人知的獨特蔬菜,去探尋成都美食文化中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龍泉驛區實驗小學 葉虹
紅紅小辣椒,濃濃天府情
葉虹老師的獲獎方誌好課《紅紅小辣椒,濃濃天府情》以地方誌資源為基石,聚焦於天府之國四川的標誌性物產——辣椒,透過三大核心任務“初識辣味,天府印象”“尋蹤辣史,天府淵源”“辣味悠長,天府情深”,引領學生深入探索辣椒與成都之間的千絲萬縷。
葉虹老師表示,地方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連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下與未來。地方誌文化與教育教學相融合,能透過課程研究充分發揮地方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課程以地方誌為依據,尋根溯源,帶領學生們品味到辣椒的“火辣”,體會到成都人的“潑辣”,感受到成都城的“熱辣”,感悟到天府文化薰陶下的城市內涵,從而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不僅實現了方誌文化進校園的目標,更充分發揮了地方誌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功能。
Q:參加此次“蓉城方誌好課”評選,想透過作品向青少年們傳達怎樣的資訊?
黃瑤老師:“大部分年長的成都人,都吃過苕菜;大部分的學生,都讀過《詩經》中的名篇《采薇》,瞭解‘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故事。對於成都乃至四川人民來說,這一味獨特的蔬菜歷經漫長的歲月,也承載了更多的故事和文化。我設計課程的初衷是,想透過這種不起眼的蔬菜,架起成都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將這一味獨特的蔬菜所承載的成都故事、成都文化,沉澱到成都的歷史中。”
葉虹老師:“‘辣’是成都人的飲食文化標籤和城市符號。辣椒的辛辣刺激感,濃濃煙火氣,塑造了成都人的直爽熱情、樂觀勇敢,也代表著這座城市的多元與包容。我設計課程的初衷是,以地方誌資源為基石,關聯《大邑縣誌》《成都通覽》《郫縣鄉土志》等地方誌書,增強學生對辣椒這一地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激發學生在尋辣探秘中提升知識的維度,熱愛家鄉成都,增強文化自信。”
Q:獲得一等獎後如何更好地將方誌文化與教學內容結合?
黃瑤老師:“希望能在地方誌中收集諸如民間故事、成都地名由來、建築、民間習俗等不同專題的內容,將其融入日常的教學中,也希望有機會能讓知識走出課堂,向更多人普及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
葉虹老師:“獲得一等獎並不是地方誌課程開發的終點,我將以此為新的起點,致力於宣傳方誌文化,讓更多人瞭解、運用、傳播方誌文化,傳承文化基因,賡續成都文脈。”
“蓉城方誌好課”系列活動培養出一批方誌文化宣傳講師,為成都的文化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教師是山,學生是水,山光水色,相互映照,相互成就美好。而方誌文化是過去,新生一代是未來,過去與未來交融互通,才能書寫成都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更加美好的篇章!